鄂城区是如何推进教联体改革建设的?取得了哪些成效?

11-28 17:15  

教联体建设,是当前的一项重大教育改革举措,不仅开辟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路径,更在推进教育强市强区、助力乡村振兴有深远意义。2023年以来,鄂城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加快教联体建设,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整体提质推进。鄂城区按照“城联乡、强联弱、名联新、大联小、高联低”等原则,以一所优质学校核心校,1-5所相对薄弱学校为成员校,去年将全区中小学103所义务教育学校组建成29个教联体,实现全区教联体建设全覆盖。其中,碧石渡镇五星教联体获评省级示范性教联体,洋澜小学、古楼小学等7个教联体获评市级示范。今年,我区大力推进小规模学校资源整合,优化学校布局,已整合小、弱教学点21所,转移学生776人到条件更好的学校就读。重新遴选优质学校为核心校或指导校,结合实际将原29个教联体优化成18个教联体,尤其是探索建立跨城乡、跨镇街的融合+教联体,更加注重优势互补,以激发薄弱学校的新动能。

二是促进资源均衡。我们实施了城乡教师轮岗交流制度,建立教联体优秀教师轮岗交流共享机制,让城乡教师双向流动,骨干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将交流经历与职称评聘、绩效分配、评先评优、选拔任用等挂钩,有效撬动教师交流这个触及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关键要素。2024年,城乡教师交流393人,其中城区教师到乡村交流轮岗的专任教师占比达6.12%,交流教师中骨干教师占比达54.33%。通过实施“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校际教研“共克”等举措,薄弱学科和青年教师的教研能力得到提高,农村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同时,我们着力打造“智慧教室”共享机制,通过教育信息化手段实现城乡学校同上一堂课,名师资源线上共享,缩小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质量差距,推动城乡学校共同成长。

三是优化管理机制。我们推行教联体内部管理、编制统筹、经费使用、教师发展、教学研究、考核评价、文化建设等“七个一体化”管理机制。严格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教联体党组织,选优配强书记、校长。充分发挥指导校、核心校领头羊作用,在课程设置、指标评价、教学进度、课堂要求、作业布置等方面落实“五个统一”,全面推进实施一校多区一体化、规范化管理。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扩优提质,加强优质资源供给,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推进优质均衡发展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一个法人一套班子”的教联体统一管理模式,创新构建“共建、共管、共享、共治”的运行机制,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让孩子们都能在家门口上好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