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就是“奋斗精神”吗?

05-10 15:49  

近期,网上有关“996”(朝九晚九、每周工作六天)的讨论依然在持续。这个始于一名程序员的吐槽,因马云、刘强东等互联网大佬参与而“激烈”起来的话题,触发了一场大讨论。 

正方坦言,这是一个奋斗的时代,成功的背后往往需要异于常人的努力与付出。反方愤慨,劳工权利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工作时间,8小时制不容侵犯,这与“理想”和“奋斗”无关。 

“996”就等于“拼搏”“奋斗精神”吗? 

笔者思索这个问题时,恰逢近日本报一版推出《爱国情奋斗者》栏目,这里有一批本地各领域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人物,他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祖国建设发展矢志奋斗。 

“荆楚楷模”苏柳英是残疾朋友的知心大姐,工作不分分内分外,常常自掏腰包助残解困;“全国劳模”肖军撬开困难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上班早一点,下班晚一点,班中抓紧一点”,他说,忘我的冲劲是人生最大的财富……他们身上,无不洋溢着爱国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这些忘我奋斗的劳模,在常人看来,都有些疯狂、近乎傻。在一些人心目中,劳模的光芒有些黯淡了,劳模的热度有些冷却了。劳模成了嘲笑人、挖苦人、戏谑人的口头禅,成了“不开窍”、“不灵光”、“傻老冒”的代名词。 

笔者在该栏目稿的采写中,曾向奋斗者们提问,“长时间这样奉献,不觉着累吗?”答案无一例外,“因为热爱,就不累!” 

因为热爱,一切都变得容易忍受和有意义。和“996”填鸭式的被动加班不同,奋斗者们往往眼中有光,脚下有力量,心底有追求。 

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不是靠加班刷存在感的“996”,而是有上进心和主人翁精神的奋斗者。 

苏柳英说,当一个个残疾孩子在“苏柳英小组”的帮助下露出笑脸,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关爱残疾人队伍的时候,她看到“小我”价值与“大我”利益的高度统一;肖军说,程潮矿区的劳模精神演绎了矿山从贫瘠荒凉走向高楼鳞次栉比、绿荫覆盖的风采,新时代的劳模精神并不是拼身体蛮干,是向着目标不断学习提升、坚持不懈的精气神。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兴。有精神就有支撑,有支撑就有力量。奋斗精神是一种取向,是一种人生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奋斗者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脊梁,奋斗是时代的标杆和旗帜,是精神高地的一面旗帜,是熠熠生辉的一个标志,奋斗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 

今天,也许不一定要像铁人王进喜那样以肉体的透支弥补科技的不足,不一定要像掏粪工人时传祥那样以超常的劳累支撑平凡的岗位,但我们不能眼高手低、好高鹜远,也不要自惭形秽、自暴自弃,而要笃定专注、气出一孔、水流一注,不断求实求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而今,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发挥劳动模范的示范导向作用,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弘扬具有时代特征的奋斗精神。我们要与时俱进,为奋斗精神赋予更深更广更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来源:鄂州日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