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与日读书

05-10 15:47  

4月23日,网络上流传了一段题为《你读书的样子,真美》的视频。说的是,某城市地铁开辟读书专列,一车厢的乘客捧书静读,迎接“世界读书日”。 

抛开对地铁运力的影响不谈,在平时就拥挤得连看手机都觉得困难的车厢里,能这样“闹中取静”吗?对此,笔者想到,读书是好事,是不是也要挑个地方,避免有作秀之嫌。 

古人可以“三上”(马上、枕上、厕上)读书,那是因为这个“三上”看上去不太雅,但也提供了读书的宽松时间,而几分钟一站的地铁能成吗? 

书能明志,书能滤心。笔者觉得,“读书日”不应看作是节日,以商业的喧嚣来烘托,甚或捎上作秀的痕迹。它应是一种提示,提示我们养成“日读书”的习惯。 

读书的意义,古今均有论述。陈寿《三国志》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有“好读书,不求甚解”之语。不论采取何种方式去读书,古人读书重在行动,而不是形式。 

其实,读书更是一个私密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的亲密对话,是当局者与旁观者的情感专线。古人嗜书如命,读书前还要沐浴更衣,洗洗手,照照镜子,生怕把书给弄坏了。 

今天虽不必如此夸张,手机、电子书等数字化阅读产品也早已走进寻常百姓家,但起码也要在安静的环境下静心阅读。 

读书还要选择一本好书。朱光潜在《谈读书》中说,读书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人一生精力有限,我们应该尽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反复咀嚼,从而逐渐养成读书的习惯。学生应避免被教科书捆绑,上班族应避免被专业书裹挟。假以时日,读书的过程才会像呼吸一样自然而然,而不是镜头里的地铁集体捧书。 

近日,人民日报公布了第1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国人在2018年的平均阅读量是4.67本,这的确不是一个文明古国应有的成绩。 

“读书日”里谈读书,谈的其实是希望大家都能养成“日读书”的好习惯。只有这样,中国人的文化素养才能显著提高,书香中国才会更香。 

(来源:鄂州日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