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致敬!让生命在奉献中闪光,鄂州有你更美丽

02-27 17:35  

全国政协委员胡豫: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在过去的一年里,代表委员们是怎样履行职责的?今年的两会,他们又准备了怎样的议案和提案?

  “看病难、看病贵”是老百姓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如何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放心优质的医疗服务,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作为一名来自医卫界的新任全国政协委员,胡豫把推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当成了自己的分内事。

  春节刚过,胡豫就开始准备新一轮的调研。去年,他的提案聚焦的是贫困地区的医疗改善,推进健康扶贫,对于他提出的5点建议,国家卫健委逐条给予回复,并详细说明了下一步的落实工作,这让他备受鼓舞。在过去一年的走访调研中,他继续关注基层医疗的服务能力。胡豫表示,他所在的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是一家三甲医院,这几年,医院的门诊量一直保持5%左右的增长,即使在刚刚过去的春节也是高位运转,那么基层的医院又是什么情况,这是他关注的焦点。

  “从我们医院本身来看,我们每年的门诊量还在增长,分级诊疗体现得不十分明显。那么我们到基层来看看,通过了解它的运营情况、人员情况、财务情况来找到一些线索,能够更好地解决投入和效率之间的关系,更好地为老百姓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胡豫说。(来源:央视网)

鄂州籍教授让29岁小伙成功“换心”重生

  


29岁武汉小伙心力衰竭急需“换心”救命,天津一位脑外伤病人捐出的一枚供心成为唯一的希望。

  2月12日,武汉协和医院心脏移植专家疾奔当地,准备护送供体回汉,不巧遇到北方今年首次大范围降雪,高速公路封闭。幸运的是,当地交管部门特许为护心专车放行,这枚供心终于赶在高速公路彻底封冻之前“逃出生天”,与此同时,飞往武汉的南航班机获准延迟起飞15分钟。当天下午,这颗心脏在患者体内成功重启。目前,患者已转出ICU病房,正按计划康复。

  家住武汉江夏的29岁小伙彭军(化名),因一场普通的感冒经常难以入睡,家人赶紧送他到武汉协和医院就诊。经过检查,专家确诊为严重的扩张性心肌病。

  该院心外科主任、鄂州籍教授董念国检查发现,小彭的心脏体积扩大近一倍,心肌大受损,泵血能力只有正常人的1/3,这意味着心脏无法将血液泵射至全身,肝功能、肾功能接连出现损伤。“如果不进行心脏移植,扩张性心肌病引发心衰至多再活几个月。换心是小彭活下去的唯一机会。”董念国教授说。

  2月11日,天津一位脑外伤患者捐出心脏供体!经过一系列详细的检查,确认小彭的身体适合移植。

  12日下午2时30分,这颗“救命心”送至手术室,患者已完成麻醉等术前准备。董念国教授第一时间修剪、处理供心,另一组专家同时取出病变心脏后,这颗“救命心”在10分钟后移植患者体内。董念国教授说,恢复心脏供血31分钟后,这颗心脏在患者体内开始重新跳动。供心全程“冷缺血”时间未超6个小时,控制在最佳时间窗口。(来源:武汉晚报)

舒德干获“平凡化石故事·非凡贡献人物”终身成就奖



  近日,为更好宣传在古生物化石发现、保护、科研、修复与复原、馆藏与展陈、科普宣传与教育、化石艺术展示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突出人物和鲜为人知的故事,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联合新华公益向社会共同发起了“平凡化石故事·非凡贡献人物(1998—2018)”征集活动,并举行现场颁奖仪式。

  7月至9月,共征集到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上报的110多篇“化石故事”。其中,既有古生物学界专家、院士们的故事,又有基层化石保护管理者、古生物科普宣传员和化石发掘修复农民技工的故事。9至10月,在自愿报名、单位推荐的基础上,根据遴选要求与评审原则,经“平凡化石故事·非凡贡献人物”评审委员会审议通过并公示,最终确定了“非凡贡献人物”荣誉获得者。

  张弥曼院士、周志炎院士、舒德干院士等5人获得“非凡贡献人物(终身成就)”荣誉。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汪啸风研究员等10人获“非凡贡献人物”荣誉。中国古生物学会获得“非凡贡献团队”荣誉。内蒙古龙昊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总工程师谭琳和自贡恐龙博物馆科教部主任徐娟作为36名“非凡贡献人物(提名)”和8个团队提名的荣誉获得者代表,现场接受了荣誉证书。(来源:新华网)

  资料链接:舒德干,湖北省鄂州市人,1946年出生,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所长,德国洪堡博士后,长江学者,中国科学院院士。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古生物学专业,1981年获西北大学地质系硕士学位,1987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理学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进化古生物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爱好进化论,主持翻译《物种起源》并撰写“物种起源导读”和“进化论十大猜想”。以第一作者在《Nature》和《Science》杂志发表了11篇学术论文,在澄江动物群发现了“尖山海口虫”“华夏鳗”“西大动物”“地大动物”“北大动物”“昆明鱼”“海口鱼”等一系列最原始的似半索动物、头索动物、“干群后口动物”、脊椎动物“第一鱼”、尾索动物、棘皮动物、栉水母等始祖型动物化石。他还较系统总结并厘定了我国高肌虫研究,首次发现了最古老的三叶虫软躯体构造化石;提出“三幕式寒武大爆发构建动物树”假说和“脊椎动物实证起源”新假说。其部分研究成果被收录入中、美、英、德、法、日等国教材、百科全书、科学辞典、专著、博物馆。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用声音遇见最美的艺术



  阅读提示

  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是广播主持人的特点。她是刘炜,原鄂州电视台主持人,现为湖北之声主持人。《炜炜道来》是湖北之声2018年下半年新上线的一档节目。作为主持人,刘炜在做了20多年新闻节目后,开始探索一种新节目类型,推出了社会反响良好的网络短音频《炜炜道晚安》。

  小编:您主持新闻类节目很多年了,怎么想到做《炜炜道来》和《炜炜道晚安》这样的文艺类节目呢?

  刘炜:一方面是节目调整和我个人身体状况原因。另一方面,这几年文艺类节目发展形势非常好,整个社会对文艺、文化的关注度空前高涨,很多文艺类节目爆红,比如《朗读者》等。我们台希望我结合个人特色及个人阅历,在文艺方面进行一些探索。之后,我便开始研究节目的各个形式、方向。去年6月20日,以我个人名字命名的《炜炜道来》诞生了。

  小编:《炜炜道来》节目诞生不久,为何您在短时间内又推出了短音频产品《炜炜道晚安》?

  刘炜: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节目收到的反馈很明确、也很多。我们可以感受到,大家很需要这样一档节目,很愿意去收听,而且这档节目很容易走进观众的内心深处。

  《炜炜道来》与我之前做的新闻节目有很大的不同:新闻节目是信息类节目,虽然听众很需要,但讨论仅限于新闻的讨论。在做了一段时间文艺类节目后,你会发现,这类节目更贴近听众的内心,只要我们真诚地做,他们就愿意跟你交流一些内在、情感的问题。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意外的收获,同时也让我进一步去思考,我还能为听众做些什么?

  刘炜:我和我的团队不断研发一些新的产品形式,《炜炜道晚安》就是我们的新尝试。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炜炜道晚安》已经差不多有100期了。它其实是我们专门为网络创意制作的短音频,每天5-8分钟的时长,是一种很精致的晚间陪伴类音乐短片。节目内容都是一些接地气、有依托的人生感悟,或者通过一个个温暖的真情故事,传递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力量。目前来看,它还是挺受欢迎的。

小编:相比网络电台,传统广播自身的竞争力在哪里?

  刘炜:我觉得有两点核心。一是要发挥舆论引导,唱响主旋律,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传播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刘炜:举个例子,之前我做了一期节目《来自重症监护室的情书》,为此我和团队前后采访了3个月。它的来源是我的听众,一位重症监护科的医生。有一天,他告诉我,他收到了一封情书,当天晚上我就做了一期《炜炜道晚安》,当时反响特别好,我认为这就是中国好故事。这些年,医患关系紧张,大家的关注点有很多,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而我们现在需要用一种正能量的故事来改变紧张的医患关系。

  刘炜:二是要回归本源,深耕主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简单来说,就是做好声音产品。声音是广播的原点和起点,也是不可替代的核心优势,所以一定要把握好核心竞争力。我们有图文、视频,也进行过各种尝试,但是我们更要记住本源、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而我认为是声音。

  刘炜:融合传播一定要有融合思维,要海阔天空去想,脚踏实去干。《炜炜道晚安》刚开始推出的时候,我每周做5期,有时候病了,嗓子说不出话来,我仍旧坚持做。我们有一个小团队,我的稿子经常被要求重新改,但我不断地尝试、坚持。在不断坚持的过程中,我尝到了甜头,探索出了未来该努力的方向。我们会面临很多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困难,比如版权、传播,还有如何扩大影响力等。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不停地尝试,一直坚持,很多问题最终都会迎刃而解。(来源:阿基米德传媒公众号)

(责任编辑邱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