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日记|古村新梦

12-07 20:17   云上鄂州  

人生可以去的地方很多,可以回的地方却很少。对于一些人来说,故乡已是回不去的地方。

为了建设国际航空大都市,保障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项目顺利实施,机场核心区内近5600户、2万余名父老乡亲拆屋腾地,把不舍留给故土,把故土留给未来。不久,他们将集体搬迁到一个叫嵩山村的地方。

长江岸线燕矶嵩山段防护林一片金黄,风景如画

12月4日,在长江燕矶镇嵩山村段,距江堤不远,安置小区的施工现场15台塔吊同时作业,一栋栋高楼正在崛起,夕阳中工人穿梭的身影诉说着这里的繁忙。这个古老的村落正经历着一场旧貌换新颜的“变革”。

嵩山村的历史有着璀璨的光影。兵家重地烟灯垴、省级“非遗”百节龙、长江要塞龙王矶……讲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乡愁。

去年,嵩山村苏家外湾的父老乡亲们要搬离故土,为机场核心区征迁群众建安置小区。

“我盼望家乡有大发展,盼望能住进江景房,但离开祖辈生活多年的地方,是真的舍不得。”乡亲们对家园的留恋,让村民严基树心里泛起波澜。“如何替乡亲们留住乡愁,让推进发展的力度里透着记忆的温度?”他在思索。

严基树对收藏文物颇有研究,在当地很有名气。去年7月,鄂城区成立征迁区文物征集小组,在大家的推选下,他担任小组长。

“一些有价值的老物件如果不及时收集,很快就会随着挖掘机的一声轰鸣变成一堆瓦砾,到那时候就晚了。”67岁的严基树,足迹遍布征迁区的每个湾子。

大家觉得不起眼的渔网、石磨、破铜烂铁,到他这里都成了宝贝。他将每个村湾的湾牌、门牌都收集起来,“房子不在了,湾子不在了,这些小牌子上承载着家的记忆,看到它就看到了家。”

嵩山村民间收藏家严基树和他收藏的面具

严基树收集了五六千件文物,他与族人商量之后,将“严氏宗祠”腾了出来。“把宗祠改成嵩山民俗文化博物馆,给这些寄托着乡愁的文物找个家。”严基树请专业设计公司,重新将宗祠的内部空间进行规划。

“宗祠临近安置小区,以后人流量大,规划改造时,不仅设有博物馆,还有群众活动中心和农民书屋,更好地为乡亲们提供配套服务。”严基树说。

在他心里还有一个更美的梦,“嵩山民俗文化博物馆与附近的嵩山百节龙博物馆、航空都市区展馆,可以串联成长江沿岸的一条亮丽风景线。在不久的将来,新老嵩山人将真正‘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鄂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郑博 方仲华 李瑞 见习记者蒋康康 责任编辑徐森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