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克永今年66岁,是土生土长的芦洲村人。
他生在江边,长在江边。江中江豚、江岸芦苇……长江之滨的他,有着许多忘不了的记忆。
北风起,江豚现。这是杜克永印象最深刻的画面。
“刮北风时,江面顺风起浪,江豚会朝着起风的方向‘顶风’出水,迎风起跳。”回忆起见到江豚的画面,杜克永两眼闪光,“我们把这叫江豚拜北风,特别有意思。”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芦洲村村民以务农为生,种植小麦、棉花等作物。在那个经济不发达的年代,部分村民划着小木船,在江中捕鱼,贴补家用。
“当年江里的江豚还很多。”杜克永儿时曾随着父辈一起,在江中捕鱼,“我把脚伸到水底下乘凉,江豚猛地蹿到上面,游来游去。”
那时,江豚是杜克永的玩伴。
长江中央依稀可见的沙洲,芦洲村每年组织人员上沙洲补种树木,防止水土流失。
“ 江豚成为‘水中大熊猫’,这几年已经难寻踪影。”那些场景,变成了杜克永的回忆。
江岸生满芦苇,村里有编芦席的习俗。农闲时,家家户户都编芦席。
芦席凉爽舒适,除了家用,村里编制的芦席还对外销售,当时芦洲村一度被称为芦席之乡。杜克永家里,现在还珍藏着编芦席的工具。
后来,村民不断开垦土地,种植农作物,再想看见茫茫芦苇荡已经很难了。“芦苇没有多少了,想编一床好芦席也难了。”杜克永感叹。
近些年来,政府致力于保护长江生态,村民们的环保意识也在增强,破坏生态的行为在减少。
“江里的水质在逐年变好,希望还能再见到那些熟悉的‘面孔’。”杜克永说。
(鄂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燕婷 周仪 闵佳杏 李瑞 责任编辑徐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