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记忆|小秸秆的生态转变

11-18 22:10  

如今,长江岸线已不见农作物秸秆和废弃物,景色宜人。

黄柏山村北临长江,有大片江滩。

为了防止水土流失,沿江50米范围内种植了一排排意杨树,50米开外便是村民的田地。

油菜、棉花是村里的主要作物。临近长江,土壤肥沃,这个季节,田地里的棉花如银珠闪烁。几十年来,黄柏山村的祖祖辈辈,在长江水土滋养下繁衍生息。

每年5月是油菜收获的季节,在享受丰收的喜悦时,油菜秸秆的处理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因为离长江近,村民收割的秸秆都随手丢到江里后,在江水中浸泡腐烂,再堆积在岸边,江风吹起,散发阵阵恶臭。

“住在江边本来是很舒适的,但一到这个季节就难受。”6组村民沈家美家离江岸不过百余米,回想起从前他不禁感慨道。

为了维护长江生态,2010年,村里禁止村民焚烧、乱丢秸秆,开始组织集中回收。

“这么多秸秆要全部捆好,搞这麻烦为什么?”“以前用柴火灶,秸秆可以生火做饭,回收了又能怎么处理?”要改变传统的处理方法,村里质疑的声音不绝于耳。

随着回收工作的逐步推进,村民在实际中感受到了集中回收的好处。按照农作物面积,村民每亩能够拿到30元补贴。除此之外,干净的江水沁入土壤,水土都变得更加湿润。

现如今,每到处理秸秆的季节,各家各户都自觉将秸秆捆好,整齐地摆放在堤边,等待村里的车辆来托运。15天左右,村里的油菜秸秆就能全部收完。

“听说这秸秆还能变废为宝。”村民涂大先说,收集起来的秸秆集中运输到湖北源清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处理,变成有机肥。

“祖祖辈辈生活在长江边,不乱丢,这是出于一种责任,也是对家园的一种保护。”如今,村民们的生态环境意识明显增强。

漫步江堤,清爽的江风又拂面吹来。

刘楚贤险段旁的防护林,守护着黄柏山村。

(鄂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燕婷 周仪 闵佳杏 李瑞  责任编辑何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