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的市民会发现,近来洋澜湖沿线立起了界桩,为湖泊划下保护圈。勘界立桩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保护区内,一切不利于防洪、改善水环境、生态保护的行为都是不被允许的。
回顾洋澜湖治理之路,时间、人力、财力的投入不可谓不大,但治理绩效的常态化和持续性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治理与污染并存似一道难解的方程式,困扰着洋澜湖。
今年,洋澜湖再启综合治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要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下决心根治洋澜湖生态环境问题,为江南内陆湖区城市湖泊治理提供示范。
新一轮治理,有着怎样的治污思路,又有着怎样的方式路径?
流域视角下的湖泊治理
在已召开的前三次市洋澜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指挥部指挥长会议上,“全流域综合治理”被屡次提及,成为参会人员的一致共识。
洋澜湖治理20年,总结了许多好的经验,同时也有过深刻的教训。
此前,为净化洋澜湖水质,有过数次“引江济湖”之举,但均未达到预期效果,原因在于江水进入洋澜湖之前,流经的是本已被污染的五丈港。
“病在湖中,但根子可能在岸上,也可能是上下游出了问题。”市湖泊管理局专职副局长叶斌表示,流域性污染是目前洋澜湖水生态面临的最大不利因素之一。
上游不治,下游难清。从以湖内治理为主向全流域保护治理转变,是这次综合治理剑之所指——
对洋澜湖上下游小桥港、英山港、洪港和五丈港4条港道实施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
启动实施和规划建设15个截污控污项目,严控城市生活污水和初期雨水入湖;
配合生态补水工程,拆除三山湖围网、湖面游船餐馆和整治“散乱污”企业,调整三山湖周边种养殖结构,为洋澜湖引水铺路。
“从全流域角度审视湖泊治理,体现治理的系统性,这是实现洋澜湖标本兼治的现实需要和必由之路。”叶斌介绍,保护治理洋澜湖不仅关注湖泊本身,还应从人口布局、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等更高层面来考虑。
从专项治理到综合施策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原因有其复杂性、特殊性,寄希望于单一方法实现有效治理,显然是不可行的。
回过头来看洋澜湖历年治理,一直是重工程治理轻生态修复,重建设轻监管,由此导致很多项目实施后,难以完全实现预期目标。
“所以这次提出工程治理和生态修复相融合,重工程建设也重后续监管。”叶斌介绍,正在讨论的《洋澜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从4个方面提出13条具体措施,涵盖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补给、监管防控等多个方面。
生态修复方面,将会对沿湖现有硬质驳岸进行生态化改造,建设浅滩湿地型护岸、湿地型驳岸,在湖泊沿线构建可供植物生长的自然环境。
监管防控方面,增设6个自动监测站点,专门用于实时监测洋澜湖水质变化情况。远期目标则是结合“智慧鄂州”建设,建立一个洋澜湖在线监控系统,实现监控信息化、水质监测信息化、工作调度信息化。
变“独角戏”为“合唱团”
洋澜湖保护治理是谁的事?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难以回答的问题,城建、环保、水务、流域内地方政府等都有责任,如果各方不能步调一致,难免会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
为推进此次综合治理,我市专门成立洋澜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指挥部,包括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内的5名市级领导分别任指挥长、副指挥长,23个成员单位参与其中。
成为高规格指挥部一方面体现出党委、政府治理洋澜湖的决心和态度,更可解决多头治理的问题。
“有关洋澜湖治理的事项,大家集体商讨、共同决策。”叶斌认为,变“独角戏”为“合唱团”,可增强治理措施的协同性,进而保证治理效果。
如果说政府部门间的协调联动是“小合唱”,那么政府与公众的互动合作则是“大合唱”。
今年3月,市旅游局、团市委等单位联合举办了“洋澜湖畔,让爱牵手”的主题植树活动,参与活动的志愿服务者在洋澜湖畔种下200多株树苗。
生活在洋澜湖畔的城市居民有近50万人,如果不能激发这个群体保护湖泊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还洋澜湖碧水清波终究是一场空谈。
“因此,这次也将宣传发动群众,搭建公众参与洋澜湖综合治理的平台统筹考虑进来。借综合治理之机,对全体市民进行一次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大家关心关爱洋澜湖,形成保护湖泊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叶斌说。
(鄂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朝晖 责任编辑邱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