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寻觅乡村文化

11-27 11:35  

近年来,“乡愁”一词屡屡出现在中央高层的施政蓝图中,体现了政府对文化的尊重,对国民精神情感生活的尊重。那么,从文化心理的视角来解读,从乡村旅游发展的角度来考虑,该如何体现和展示乡愁文化的情怀?如何建设“更加人性化、更富人情味、更具人文关怀”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呢?

乡愁蕴含着深沉的旅游动机

人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无论漂泊在何方,都需要通过寻找乡愁来抵御世俗化侵扰,抚慰无根生活的心灵创伤。

乡村是安放乡愁的最佳场所

乡村质朴、温馨、原生态的乡风和乡情,都是乡愁情愫最好的酵母。乡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需求,逐渐成为人们一种新的出游动机,成为激发旅游者体验乡村生活的驱动力。

乡愁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

近年乡村旅游规划往往只重视硬件设施,而忽略了“乡愁”氛围营造。殊不知,乡愁是乡村文化内核中最具厚重感的部分,乡愁所蕴含的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是乡村旅游魅力长存的根本,是乡村旅游赖以存在和持续发展的基础。让乡村融入更多“乡愁”,让乡村成为有“乡愁”的村庄,才能满足人们记住“乡愁”的深层心理需求。

乡愁文化正在乡村中飘零

每一个乡村都应有自己本真的乡愁文化记忆。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具有悠久历史的古村落在推土机轰鸣声中毁于一旦,抑或人去村空,古老的手艺濒临失传,传统的习俗被人遗忘,乡规民约无人理睬,村志村史无人整理。乡村“建起了楼房,却弄丢了乡愁”,让人十分痛心。

观念先行,营造乡愁文化的氛围。观念决定行为。拯救乡村旅游中的乡愁文化,必须从拯救我们的心灵开始,必须从思想深处善待生态与环境,善待传统与文化。

营造乡愁文化意境,首先需要从惯性思维的迷途中觉醒,从思想观念的更新着手。乡村旅游开发应坚持在资源环境品质提升的基础上,抓住乡愁体验的情感诉求,营造重视乡愁文化的氛围,调动村民参与乡愁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使人们养成尊重乡村风俗、珍视乡愁文化、崇尚乡村文明的社会风尚。

特色铸魂,突出自身的乡愁个性。中国拥有世界历史上最悠久、最具有多样性的乡村文明。“渔歌乡村”、“田园乡村”等多元化的乡村文明为乡愁文化特色打造提供了基础。

构建独特的乡愁文化,需要结合其所在乡村的特色优势,突出“我村”元素的独特性。要收集、挖掘和整理特有的乡愁文化,并依此对其进行巧妙延展,弘扬独具个性特色的乡风民俗。同时,在新、奇、特上动心思,把旅游者魂牵梦萦的乡村建设得更像“他眼里的乡村”,营造出精细化的本真“乡愁”氛围。

载体寄情,烙印乡愁的文化符号。乡愁是根植于每个人内心的故乡情愫,这种内隐性的乡愁文化,必须通过外显的载体才可以被游客感知。只有把乡愁文化元素凝聚在外显的“承载物”上,才能使乡愁文化成为“有水之舟”。

烙印乡愁的文化符号,必须始终抓住乡愁这一情感代码。要让“美丽乡愁”成为资源整合的主线,让其外化在视觉上可见的凭证或可激活的文化记忆上,落地生根在产生美丽乡愁的乡村土地上。要用一草一木、一井一石勾勒出难忘景象,用一人一事一物串联起光阴故事,用一棵树、一座桥、一道菜、一首歌承载出乡愁。

(鄂州日报通讯员王欣 责任编辑姜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