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推行垃圾分类 提升乡村“颜值”
03-17 21:05
三月鄂州,春光无限
随着鄂州市农村人居环境
整治提升行动持续推进
鄂州颜值日益“爆表”
一个个村湾
在践行垃圾分类“新时尚”中
纷纷上演“最强变装”
扮靓了家园环境
擦亮了文明底色
迎来了幸福生活
阳春三月,生机勃勃,走进沼山镇朱山东村,田间地头五彩缤纷,公路步道干净整洁,生态宜居的画面随处可见,一个个垃圾分类亭与周围的房屋、道路、树木融为一体,成了一道亮丽的乡村风景线。五彩缤纷的村湾绘色中,红与绿最为耀眼,红是“党建红”,绿是“生态绿”,红绿交织,韵味十足。环绕村湾,朱山东村党建引领垃圾分类的印记,遍布目光可及的每一个角落,有分类标识牌,有活动展示栏,还有一幅幅生动精彩的壁画,将绿色生态、和谐共享的宜居风貌展露无疑。“村容村貌好,环境卫生干净,是大家共同缔造的结果,尤其是参与垃圾分类,让我们生活环境大变样。”朱山东村村支书杨裕喜说道。早在垃圾分类工作开展初期,朱山东村便率先以党建引领为基础,充分发挥党员带头、干部示范、青年助力等作用,带头争当垃圾分类践行者与宣传员,通过党员带动群众,引导群众共同参与生活垃圾分类。随着党员力量的壮大和村民的广泛参与,朱山东村积极响应垃圾分类政策,设立党员红黑榜、乡贤榜等,激励村民争先创优,并组织村民商议创新建立包片包户、“绿色存折”等制度,开展系列主题鲜明的活动,助力生活垃圾分类,让人人养成及时分类的好习惯。如今,朱山东村随处可见的白色垃圾、房前屋后的杂草,都不见了,村湾处处展现新面貌,居民生活呈现新气象。“上午已经去了十几户了,今天大家都分得很干净,工作量不大。”对于段店镇武圣村的村民陈阿姨来说,骑着电动三轮车,到村民家去分拣并回收垃圾,是每天的工作之一。骑车上门、现场分拣、指导分类、按序归桶,再统一拉走,这样一气呵成的操作,陈阿姨已坚持了3年之久,早已成为附近村民公认的“分类达人”。早年,农村生活垃圾在武圣村泛滥一时,各类垃圾随意堆放,不仅污染环境,还很煞风景,2020年,武圣村创新举措,通过精准服务“一条龙”模式,彻底改变了村湾垃圾无去处,乱丢乱弃现象。精准服务过程中,村民自己首先根据村湾在每家每户设置的“易腐垃圾”“其他垃圾”两类垃圾桶,进行初步分类,再由分拣员在上门分类收集各户垃圾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分类,达到将易腐垃圾精确回收、其他垃圾按序分装的目的。收集的垃圾如何闭环处理?武圣村充分结合终端设施,将易腐垃圾运至片区生态堆肥场,可回收物就地暂存再生资源馆,有害垃圾经镇集中暂存后运送至有资质的危废公司处理,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有去处、能回收、无害化处理。此外,武圣村还与垃圾分类公司形成合作,通过垃圾分类统计分析系统,施行“码”上管理,对每家每户的生活垃圾形成溯源,精准识别村民垃圾分类参与率和正确率,并及时通过抽查方式进行宣传指导。“村里这种分类方法好学好用,我们也越来越会分类了,居住环境也越来越好了。”村民陈解放说道。“撒上菌种,盖上泥土,最多三个月,这些垃圾就能变成肥料,能给果园菜地施肥使用。”在余湾村易腐垃圾堆肥点,55岁的余胜华正在对收集的易腐垃圾进行堆肥处理。“10个堆肥桶里已有3个被封桶静置了,到时候按照公示栏上信息开桶使用就行了。”余胜华说道。余胜华操作的易腐垃圾处理方式,正是“易腐堆肥”的东沟镇模式,可通过对农村易腐垃圾就近就地堆肥处理,让易腐垃圾“变废为宝”。早在2018年,东沟镇便创新建立了农村易腐垃圾闭环处理系统,而余湾村顺应其时,结合全国文明村湾创建和乡村振兴社会治理手段,同步开展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如今,易腐垃圾摇身一变成为肥料,既解决了村湾环境污染问题,又为村民省了不少肥料钱,得到了村民的肯定与支持。”余湾村垃圾分类包片党员余肖波说道。然而,余湾村垃圾变废为宝的良方却不止于此,“店收司运”的终端处理模式也为村民带来了满满的“福利”。为有效处理可回收物,余湾村还联合鄂州市梁誉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利用村湾代销店长期有人值守和生活用品丰富等实际,在代销店腾出专门场地成立垃圾分类回收点,对村民生活产生的塑料瓶、纸壳、铁制品等可回收物进行回收,实现废物循环利用。易腐垃圾变肥料,废旧物品换物资,余湾村用行动打通了生活垃圾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络通道,实现了收集、运输和处理一体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