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最可爱的人”最幸福

05-10 15:24  

穿上军装,他们守家卫国;脱下军装,他们在“第二战场”划下精彩航线。他们就是退役不褪色、军魂永在心的“退役老兵”。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退役军人一直被党和政府惦念、关注。

就业培训、优抚帮扶、走访慰问、权益维护……近年来,鄂城区全面推进各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建设,全面打造“退役军人之家”,成为服务老兵的“毛细血管”。这些“毛细血管”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不断提升老兵们的认同感、幸福感、获得感。

家门口的“温馨港湾”

鄂城区老兵红色宣讲团宣讲战斗故事。

“一窗三室”,是退役军人服务站的标配。

“又可以和老战友们聚在一起,真是太好了!”76岁的退伍老兵柯爹爹来到西山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格外高兴。

“有了阵地,老兵的活动空间更大了。”泽林镇退役军人服务站设有接待室、阅览室、活动室和服务窗口。

在长港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办公室、接待室、图书阅览室、心理咨询室、活动室、会议室等功能场所一应俱全。

鄂城是革命老区,全区退役军人1.7万余人,占全市退役军人总人数的一半。

从区到村,鄂城区共成立各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130多个,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和古楼、长港10个镇(街)退役军人服务站和西山社区、考棚社区等25个服务对象村(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通过国家级验收,达到了省级示范型以上服务(中心)站标准,倾力打造红色精品“退役军人之家”,渐渐形成鄂城特色和品牌。

距市博物馆不足50米处的湖北戎耀退役军人技术服务公司,是鄂城区成立的首个退役军人社会服务组织。公司创始人方承雄,2000年退役后,秉持着热血和奋斗的精神,积极创业,通过不断地摸索取得了如今的成绩。

和许多战友一样,退伍时,方承雄也感到过迷茫。他说:“部队首长说,无论在哪儿干,一定要保持军人的精气神,一定要记得为咱军人争气。这句话激励着我一直走到现在。”

从一名操作工到管理高层,方承雄不断通过学习来充实自己,先后取得专本科学历。2020年年底,他创办了戎耀退役军人技术服务公司,为退役军人提供就业创业指导、就业技能培训等服务。

30岁的退役军人陈好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这得益于他此前在戎耀退役军人技术服务公司参加了技能培训。像陈好这样在这里通过技能培训及创业分析,走上新岗位和自主创业的退役军人不在少数。

“作为一名老兵,深知创业不易,通过这个平台帮助战友,我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方承雄说。

鄂城区构建的区、镇、村(社区)三级服务保障体系,打通了服务退役军人“最后一公里”,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域覆盖目标,为广大退役军人搭建起了“温馨港湾”,增强了退役军人的归属感、获得感、荣誉感和幸福感。

130多个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遍布鄂城各地。目前,全区1.7万退役军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信息登记、就业创业指导、困难帮扶等“一站式服务”。

战“疫”中彰显军人本色

退伍军人毛德明,1992年退役后,在鄂州一家企业上班,后去深圳发展。

2020年回鄂州过年,不料疫情暴发,毛德明滞留在家。疫情好转后,他就开始在鄂州做点小生意。

今年4月初,新一轮疫情袭来,形势严峻。4月14日,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紧急招募退役军人志愿者,毛德明第一时间报了名。当天,他就带着简单的行李驻扎在社区。

在社区,毛德明遇到了不少战友:“队员们的年龄跨度从‘60后’到‘90后’,不管是党员干部还是群众,都因自己是‘退役老兵’而冲锋在前。”

穿着“红马甲”,毛德明协助小区保安对进出人员信息进行登记,为不会网络订购的孤寡老人,协调线下代购配送,对生活困难居民、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配送药品、鸡蛋、油、米等物资。

一趟趟来回转运,一袋袋生活物资送到孤寡老人家门口。一天下来,毛德明的衣服都湿透了,深夜累了,就在社区用几张凳子拼张床睡会。

戎装虽脱,初心不改。

39岁的退役军人夏康,几乎每天都要徒步十几公里,往返于小区、超市和药店,为居民配送生活物资。为了不影响家人,他每天回家后,就躺在沙发上睡觉,虽然苦累,但没半点怨言。

自发出“退役军人志愿者招募令”,不到一天时间,辖区1200多名退役军人积极响应,经审核,400余名退役军人加入志愿服务队伍,按照就近就便原则参与社区(村)疫情防控工作,用实际行动彰显“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的良好作风和爱民情怀。

红色精神薪火相传。3月17日,吴都小学校园内格外安静,参加过老挝支援作战的退役老兵郑云昌讲述自己亲身经历保家卫国的故事,传递出满满的红色正能量!

红色革命故事是最生动的教材。今年初,郑云昌被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聘为“鄂城区老兵红色宣讲团”成员,讲述党史故事和战斗经历等,让青少年重温党的历史记忆,成为强国少年郎,把雷锋精神谨记心中。

退役军人是志愿服务的“生力军”“主力军”,去年以来,鄂城区各镇(街)退役军人服务站结合实际不断充实完善志愿服务内容,突出“红”的特色,展现“军”的风采,打造“一街一镇一品牌”、“一村一社区一亮点”的基层社会治理服务队伍,为社会治理注入新活力。

为“最可爱的人”提供保障

医疗、就业、生活和住房问题,是退役军人最困扰的“四难”问题。

如何解决“四难”问题,让退役军人无后顾之忧?鄂城区退役军人服务局局长丁建说,着力健全退役军人三级服务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协会和基金作用,全力解决退役军人“急难”问题,让退伍军人安心、安业,让“最可爱的人”成为“最幸福的人”。

泽林镇翁垴村退役军人程良桥,膝下一儿两女,妻子在家务农。自带病退役后,就一直未找到稳定的工作,只能靠打零工补贴家用,生活过得很是艰难。

去年11月,程良桥来到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他一进门,工作人员便上前端茶倒水,详细了解其愿望,耐心为其释疑解惑。

不久后,程良桥被纳入优抚对象,申请到了8000元的补助金。

使命责任在肩,服务工作就得事无巨细、无微不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始终以服务退役军人为中心,用心用情用力开展退役军人工作,满腔热忱为退役军人服务。

社会力量是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的“三驾马车”之一,鄂城区关爱退役军人协会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把关爱服务退役军人工作向社会延伸,吸纳14家会员单位参与到退役军人工作事务中。

为了解退役军人和优抚对象所思所想,解决退役军人及优抚对象所困所扰,扶持优抚对象及其家属就业,区关爱退役军人协会会长黄朝耀和协会成员深入全区10个镇(街)、120个村(社区)走访调研,累计接待来电来访8000余人次,发放协会关爱基金3万余元,救助6人。

鄂城区全力解决退役军人“急难”问题,化解历史遗留矛盾。前期,在全面排查梳理的基础上,建立台账、开出清单、逐项整改。同时加大临时救助投入力度,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常态化做好“解四难”工作,切实为军属烈属、退役军人等优抚对象排忧解难。

倾情做好信访接待工作,坚持以退役军人为中心,善于换位思考,以真感情倾听退役军人的诉求,协调解决退役军人遇到的困难,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结果”。

“军人在群众心中总是高大、刚强的形象,但他们脱下军装后,也会遇到就业、治病等诸多难题,我们将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及时解决他们的困难,让他们进了这扇门,就像回到娘家一样,没有隔阂,敞开心扉,感受到幸福。”丁建说。

解难题、办实事,维护退役军人合法权益。该局坚持把退役军人当亲人常态走访,去年累计发放抚恤和生活补助金2308.8万元,帮助300余名退役军人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处理各类信访平台受理信访件110件,来访接待4600余人次,化解信访积案8件。

记者:戴静

编辑:邱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