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树木葱茏,绿意盎然;街道,靓丽整洁,人车秩序井然;小巷,违规搭建、占道经营难觅踪影……阳春四月,漫步鄂城,花香扑鼻,如沐春风。
城市犹如家。一个家庭的幸福感来自于整洁、美丽、文明、有温度。对于城市来说亦然。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城市精细化管理,既是政之所求,也是民之所盼。
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主战场、主阵地,鄂城区用“工匠”精神推进城乡精致化建设,用“绣花”功夫推动精细化管理,将精细管理落实到每一条街巷、每一个时段,塑造出美丽鄂城的精致容颜。
美丽街巷,市民圈美了
背街小巷里的精美文化墙
城市之美,美在细节。
经过隆泰巷,路口的风景墙格外引人注目——墙面铺满“绿植”,“飞鹅社区”四个大字跃然墙面,字两边一对人工造的翅膀,寓意居民生活插上腾飞的翅膀,越来越幸福。
从拆违到改造,整条巷的面貌焕然一新。路口宽敞、路面刷黑、沿路墙面铺上“绿植”……一个个细节,都做到了老百姓的心坎里。
亮眼的背街小巷让人心情舒畅,更能成为一座城市的特色、难忘的乡愁。
观澜巷周边分布着1所中学和4个居民小区,人流量较大。曾经,出店经营和流动菜贩多是这条巷子管理的“难点”。
缪文兵是区司法局局长,他负责观澜巷和观澜南巷两条背街小巷。每周,他都会在早晚高峰时期巡查路面。
在管好这条巷的同时,缪文兵还充分发挥司法部门职能优势,与社区一起,在观澜南巷,以道路两旁的展板打造“法治一条街”,让居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文化熏陶。
鄂城区对城区33个社区103条背街小巷,按照“三级包保责任制”配备人员力量,即区直部门一名干部任巷长,一名街办督导员、一名城管队员、一名社区“两委”和一名网格员,做到“巷巷有人管、事事有人问”,形成治理合力,同时,推进主城区“门前四包”,签订责任书1.2万份,城市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如今的鄂州街巷,在巷长和社区、居民共治下,干净、整洁、宽敞。走在巷子里,居民不再步履匆匆埋头赶路,而是放缓脚步,深吸一口气,静静地感受这深巷里点滴的别样精彩。
类似的细节,不断给百姓带来惊喜。西山街道粱新屋村李家大湾,村文化广场上,灯光璀璨,扭秧歌、跳广场舞、踢毽子,人声喧腾;碧石渡镇樟树岭村乔家垴湾,门前的小游园,让村民出门见绿,还能休闲歇脚;江城社区棉花小区,停车棚内,电动车充电方便了,不用再‘飞线’充电了。
从“扮靓”到“宜居”,与村民朝夕相处的乡村变身美丽家园。樟树岭村的陈晓勇说,“有时一想起原先的环境,就不禁让人眉头紧缩。而现在村里道路宽敞整洁,满眼绿植,一出门就身心愉悦,幸福感满满。”
城乡一体,《鄂州市农村人居环境三年行动计划》将鄂州农村向美丽时代推进。21个“美丽乡村”示范引领,带动鄂州全面推进农村改路、改水、改厕、旧村改造。同时,鄂城区推动城市环卫向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延伸,农村保洁向沟渠河道、田间地头延伸,让城乡垃圾清扫保洁全覆盖、地表垃圾全清零。
2021年,全区完成农村无害化户厕266座,农村公厕完成36座;农村污水收集处理覆盖率达85%以上,442个自然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合格(含卫生改厕的自然村湾),治理率达到80%以上;35个建制村农村污水治理合格,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合格的建制村比率为64.8%;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了“日产日清”,已建一座易腐垃圾处理站,投资110万元,已建堆肥场6座、堆肥点68处。
干净整洁的路面、铺设好的管网、美丽规整的绿化带,鄂城大地上的一草一木都在诉说着变化。
国省干线,乡愁变成诗意
沿长港镇316国道一路行驶,车窗外不时闪现绿树草坪,一栋栋小洋楼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青翠的田园里。
长港镇境内国省干道全长约5公里,沿线经过滨港村和峒山村。这条“家门前”的公路,曾沿线环境令人堪忧。
去年以来,鄂城区大力推进316、 106国道和汀碧线路域沿线生态改善和景观升级。一时间,全区掀起国省干线路域环境整治高潮。
——“拆”。依法依规拆除国省干道沿线违章建筑物,目前,已拆除违建39处。长港镇迁移连接梧桐湖六十的滨港村畜牧场316国道两侧5家木材厂、石材厂。
——“关”。碧石渡镇对沿线16座沙场、货场等进行重点整顿,其中强制关停10家,强制拆除3家,限期整改3家。同时对无证经营的4家砂石加工厂进行整治,1家已拆除,另外3家已关停。
——“治”。碧石渡镇对道路旁合法建材企业进行环保政策宣传及引导,要求车辆厂区内降尘,出厂进行冲洗,做到进出车辆减少扬尘污染。
——“建”。长港镇建口袋公园,泽林和碧石渡镇建重载车综合服务区,提升沿线服务功能。
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从严督办整改。去年共梳理问题200多个,给各单位下达了整改通知,落实每周督办发出整改通报4期,整改效果明显,316国道沿线问题已整改完成,106国道和汀碧线问题完成整改80%。
4月7日,记者来到316国道杜山镇东港村东港口湾段,只见沿线的景观工程正在稳步推进中。
变交通优势为产业优势,充分发挥公路综合效益,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公路环境整治,农场扩建至480余亩,带动村民300余人就业,实现‘资源变资本’。”李太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民俗体验、城市菜园、水果采摘、共享灶台……不足一公里处位于旭东村的李太婆创意农场,众多看点吸引了本地乃至周边村民前来参观游玩。
“不仅要让公路沿线的群众出行方便、安全,还要使这条公路更显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区住建局有关负责人说,将在长港、杜山、汀祖等3个乡镇主干道附近打造3个高品质乡村生活综合服务区,构建融休闲、购物、餐饮、农产品销售、文化体验、志愿服务等于一体的乡村农文旅生活栖息地。
“看得见河,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在鄂城的小镇正悄然实现。
从治理生态环境、补齐农村短板,到建设口袋公园、打通主动脉,畅通“微循环”……于实干中见境界,于细微中见精神,一桩桩一件件都在用全副身心去打磨。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去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鄂城区优良天数达到312天,优良天数比例达85.5%。
智能管理,守护城市“本色”
建设美丽鄂城,少不了管理智慧。
鄂城区坚持以人为本,下足绣花功夫,用智慧手段让城市更聪明、更暖心。
“泽林集镇上,有2处大小不一的户外广告牌随意乱挂,且乱拉电线,有安全隐患……”4月7日10时,泽林镇城管中队工作人员黄佳收到市监督指挥中心派出的“单子”。
随后,黄佳把这张“单子”打印出来,拍照发到城管微信群,并立即通知负责该区域的城管采集员去处理。11时30分,工作人员在微信群中回复处理完毕。11时35分,审核通过。
从接单到办结,耗时不到2小时,涉及市容环境、宣传广告、施工管理等20大类城市事件,全部实行限时办理,最短在3小时之内办结。
给城市管理装上“智慧大脑”。一条条光纤就是传导 “神经”,“12319”城管服务热线、“智管通”终端就是“耳朵”和“眼睛”,他们架起了市民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桥梁,实现了城市管理的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
去年,该区共受理乡镇各类案件、事件、部件共1100例,准确立案率达100%,派遣准确率99.7%,按时结案率达95%。一批城市管理的陈年旧账得到集中解决,市容环境逐步改善,城市品位明显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感叹城市管理更加智能、高效。使得城市管理工作变得“耳聪目明”。
配备执法终端,城管执法模式从粗放型管理到推行“721”工作法,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变末端执法为源头治理,城市服务、管理、执法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渣土运输车安装动态智能监管系统、餐馆安装油烟净化设备,渣土扬尘、油烟污染等大气污染防治有效推进。
路上乱倒建筑垃圾,马上有人处理;街面上有占道经营,执法人员就会快速劝离……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管,让城市更美好。
工作人员正在系统里处理工单
记者手记
鄂城区以智能化为依托,进一步加强数字化城管建设与运用,实现城市管理逐步从“主动”到“自动”的智慧转变,是全力参与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精准之策、务实之举。
为城市插上“智能化”的翅膀,“以人为本”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管理者单打独斗的局面,推动城市管理方式由粗放向精细转变,形成共建、共管、共享的城市管理格局。
记者:戴静
编辑:邱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