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樊山唯在鄂州 —— 樊山札记之一

04-12 11:58  

天下樊山唯在鄂州

——樊山札记之一

楚昕

樊山樊水篇

鄂州西山,本名樊山。2200多年前,汉鄂县“徙址”于山的东边筑城,位于城西边的樊山渐渐有了西山这个名字。《宋书·地理志》云:“樊山,一名西山,以其在县之西,故名。”然西山之名,大江南北比比皆是,一部《方舆胜览》就收录了十数个西山。而天下樊山,唯在鄂州。


樊山之名,始于上古陶唐时期,距今有4000多年的历史。宋罗泌《路史·国名纪》载:“帝尧时有樊仲文,今武昌有樊山。”其中的意思简单来说,唐尧时期樊仲文为樊国君,后来樊国在春秋中晚期为楚所灭,樊人被楚国强迫南迁至今湖北鄂州城西的山边,樊山之名因此而来。再后来这里为楚王封邑。相对于西楚、荆楚,这里被称为东楚、樊楚。

樊山为幕阜山一支经铁山、白雉山、葛山一路北行而来,至樊湖和长江交汇之处戛然而止。樊山东面、南面坡岗徐缓,西边、北边山势挺拔。樊山九峰,东起郎亭,西抵雷山,山峦叠嶂,起伏多姿。东面最高的石门峰167米,与西边最高的雷山(161米)双峰耸立,其态巍然。山间溪泉,汇于退谷抔湖,向北通江。长江上眺望,“樊山八字形常在”。

樊山西南有樊湖,清初开始称梁子湖。马征麟《长江图说》记述:“上自江汉合流,下至彭蠡相汇,凡五百余里长江汇泽,其湖之最巨而著者曰梁子。”

樊湖发源于鄂东南幕阜山脉,集鄂东南“七县一州”3200多平方公里径流,“汇江水渚为巨浸”,成数百平方公里名湖大泽。樊湖唯一的通江河道称樊港,“汇湖泽以百计,周数百里皆以武昌樊山一口为吐纳”。樊港通江口为樊口,位于樊山北面退谷抔湖通江处。“江从樊口转,山自武昌连”。

樊山还有袁山、来山、樊冈、寿昌山等多个名字。鄂州历史上有“西山锁樊口之险,凤台塞石盘之流”的说法,发生过很多有关樊山樊水的趣闻故事。

《水经注》引武昌记曰:“樊山,孙权常猎于下,见一姥,问猎得何物?答曰只猎得一豹。姥曰,何不竖豹尾?言讫忽然不见。权于后立庙祀之。”孙权后来在樊山建樊姥庙,铸豹尾鼎,被传为佳话。还有《搜神记》中记述的《樊山火》:“樊口之东有樊山,若天旱,以火烧山,即至大雨,今往往有验。”因此,宋代苏东坡在《樊山记》中云:“樊山或曰燔山,岁旱燔之,起龙至雨;或曰:樊氏居之,不知孰是?”意思是此山经常“燔(烧)山求雨”,燔是樊的谐音,由燔山演变为樊山,再或者是因樊姓居此地而得名。最后,苏大学士干脆“不知孰是”,来了个有问无答,不置可否。


樊湖乃古代鄂渚的一部分。清代以前,樊湖众多湖湾沿袭地域和历史习惯各有其名,包括目前江夏境内的吴塘湖、牛山湖、张桥湖、仙人湖、山坡湖、土地堂湖、豹澥湖;大冶境内的保安湖;在鄂州境内的,从南到北依次有乌翎湖、符石湖、高唐湖、马饮浆湖、扬桩湖、瓜圻湖、炭门湖、马桥湖、鸭儿湖、扬泽湖等。更小的湖湾也各有其名,按照光绪《武昌县志》的记载,鄂州境内的梁子湖子湖,各有其名的达90多个。从这个意义上说,鄂州曾经号称百湖之市,也有一定依据。不过水陆变迁,沧海桑田,昔日百湖如今大部分已经不复存在。

清代以来,樊湖以湖中心梁子山得名梁子湖,并以梁子山为界,分为东西梁子湖。东梁子湖属鄂州、大冶,西梁子湖属江夏。近百年来,东边保安湖、杨泽湖分隔,北面鸭儿湖分治,南沿乌翎湖、符石湖围垦消失,如今鄂州境内的梁子湖水面比历史上的樊湖已是大大缩减。唯独没有变化的是,“樊港纳群湖,澄潭九十九”。

樊港别称樊溪、袁溪、樊川,今天人们习惯称长港。因其全长46.8公里,又称90里长港。樊港上自磨刀矶与梁子湖相连,下至樊口和长江交汇,全程大部分港渠漕线为历史自然形成。其中,东沟至磨刀矶段、樊口大闸段为新中国成立以后人工修筑,其他港段近百年有过港道疏浚和岸线整治。樊港沿线接保安湖、鸭儿湖、三山湖、青天湖多处汇流,芦席口为关键节点。芦席口原为鸭儿湖通梁子湖重要水道,1958年堵筑南塘口后,上鸭儿湖水经车湾港在此与长港相汇,水情较为复杂。2016年夏季防汛,这里因车湾港出水受到樊港高水位顶托,就发生过车湾港跨堤事故,直接危及梧桐湖新区安全。

芦席口下游樊港沿线,清代以前长期为黄州卫军屯所在,涨水水面属武昌,退水耕种由江北,乃武昌县境内一块历史飞地。因这里在长港上30里下60里处,芦席口慢慢又被称作六十口。清末,围绕在樊港与长江之间建坝还是毁坝,民间的农民和渔民、江北江南的军屯和地方、朝廷的挺建派和主毁派,共同上演了几十年反复争执的一桩惊天奇案,弄得光绪皇帝左右为难,连批七道奏折都没有解决问题。

樊港最大的特点,在其吐纳两便,水流可逆。“八月樊川水正平”。通常每年春汛到农历八月,长江水涨,江水通过樊港涌入湖内。农历八月到次年春,江水下退,湖水经由樊港入江。农历八月是每年湖水吐纳的转折点。20世纪70年代,樊港上建成了樊口水闸及樊口电排站,樊港吐纳实现了人工调控,水大时湖水排江,干旱季江水灌湖。梁子湖及其周围地区,因此水患得除,旱涝保收。


樊港通江处樊口,扼江湖交汇之地,拥水陆交通之便,“有樊口樊湖出焉。湖水吞没日月,而港口仅容一舟,最称扼塞”。《辞源》载:“樊口,因位于樊山脚下,为樊港入长江之口,故名。”樊口历史上可谓鼎鼎大名,多次出现在三国故事当中,孙吴樊口屯兵、孙刘樊口会师、“备从鲁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等。这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吴在这里设樊山戍,唐在此地建樊山寨,南唐在这里置樊山砦,宋在山下安大本营,明于此处设巡检司,“皆重其地也”。

20世纪初,樊港建坝处形成的樊口集镇,在樊山樊港西边。因为筑坝建闸,兴修电排站,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城市。自然形成的樊港通江口,在樊山北面、抔湖湖口处。过去“其食货所饶,则抔湖有菱荷芡蒲,樊口潘家有酒,洄洑王生家有鲂鲤黄鹅甘瓠”。今天的樊港通江口,已经是樊口公园的一部分。这里江湖汇流形成的大洄小洄依然如故,江中洲尾大江仍然合二为一,元结隐居的山中退谷幽深宁静,谷口抔湖,曾经遭受选矿污染淤积,政府正计划实施彻底治理。

樊口是正宗武昌鱼产地。1956年6月,毛泽东主席在武汉畅游长江之后,品尝过樊口鳊鱼,写下了著名的《水调歌头·游泳》,1957年1月在《诗刊》发表,立刻引发全国人民对武昌鱼的关注。后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谈到《水调歌头·游泳》这首词时说,才饮长沙水,是指长沙白沙井的水;又食武昌鱼,不是今天的武昌,是古代的武昌,那个地方出的鳊鱼叫武昌鱼。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为武昌鱼做了一个大大的广告,樊山樊口樊港樊湖的知名度也因此提高不少。可喜的是,20世纪末,鄂州已经将一条武昌鱼做成了一个上市公司。武昌鱼繁育养殖已经从鄂州推广到全国各地,被专家称为国内继青、草、鲢、鳙、鲤、鲫后的“第七大家鱼”。

编辑:熊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