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小巨人”撬动鄂州高质量发展

09-16 16:33  

吕晴

8月24日,记者从市经信局获悉,我市国家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取得成效,新增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月26日《鄂州日报》1版)

经济迈向高质量,离不开中小企业的创新智慧和创造能量。培育更多叫得响、有实力的“小巨人”企业,是“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举措。前不久,工信部、财政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一组组目标数据彰显国家推动中小企业升级发展的坚定决心。《意见》指出,“十四五”期间要培育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1000家“单项冠军”企业,扬起了我国中小企业逐浪奔涌的强劲风帆。

“小巨人”展示“大实力”。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隐形冠军企业52家。这些企业不仅在省内实力强劲,在全国范围内也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其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优势,助力我市经济肌体更强健、韧性更强劲、动能更充足。但相较于湖北17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总体量,我们数量还不够多。办法只有一个:鼓足勇气、奋勇争先。

汇聚创新创业“大森林”。“小巨人”企业的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好帮手”。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我市各类孵化载体培育孵化科技创新型企业能力有限,使得全市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数量不多、成长性不强、创新能力不足,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面临“池里无鱼”的局面。要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得实施优质企业培育工程,重点培育发展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百亿级头部企业和领军企业,培育引导中小微企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形成接续有力、相互支撑的企业梯队。要围绕专精特新“小巨人”的重点领域及一些支柱和优势特色产业建立培育库,谋求上下游产业链的深度合作。

打好政策扶持“组合拳”。据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透露,我市存在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流失的现象。例如,去年,武汉出台外地高企到武汉奖励100万元,我市有一些小微企业选择到武汉发展。因此,加强与武汉市、黄石市、黄冈市、咸宁市的沟通交流,学习借鉴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的先进作法迫在眉睫。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全力扶持和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帮助其“强筋壮骨”,做优做精、做强做大;同时,通过财政资金支持、政策项目覆盖、对接融资服务等措施,给予重点支持,既重“锦上添花”,更重“雪中送炭”,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省级民营“小巨人”企业,力争做到“一碗水端平”。

破解企业发展“成长关”。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小企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譬如,大宗商品特别是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挤压企业生存空间,对小型企业的影响尤为明显。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坚持“抓大不放小”的理念,不仅在“硬件”上打好基础,还要在“软件”方面下足功夫,坚持目标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让企业“遇到问题有找处、碰到困难有去处”;企业自身要主动应对挑战、积极抢抓机遇,敢试敢闯、敢为人先;全社会要努力形成“科技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氛围,共同为“小巨人”企业发展添薪加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