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护好街角巷尾的“美好”

09-16 16:32  

盛春花

昔日脏乱的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经改造提升变身为家门口精致又美丽的“口袋公园”,让生活在高楼云集的城市居民,实现了“推窗见绿、出门进园”。

“口袋公园”的概念,最早于1963年5月在纽约公园协会组织的展览会上提出。第一家“口袋公园”于1967年在纽约诞生。因其是规模很小的城市开放空间,且散布在高密度的城区,它又被称为“袖珍公园”。

城市化进程的脚步急促踏来,如何从钢筋水泥里挤出一块绿地,让居民“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的理想照进现实?笔者以为,“口袋公园”给出了美好的注脚。

今年以来,我市大力推进主城区扩容提质,已建成“口袋公园”32个,覆盖31个社区,总面积超6.6万平方米。此举,既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又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深得民心。当前,我市4个“口袋公园”建设正加快推进,10个“口袋公园”建设即将启动。数字不断刷新,可以想见,未来,人们会在越来越多的街角、巷尾,与“美”不期而遇(2021年8月20日《鄂州日报》2版)。

“口袋公园”面积虽小,却承载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如何建好护好“口袋公园”,让这份幸福感获得感更加充实、更可持续,是我们必须答好的课题。“口袋公园”不像一般的公园用地那样,能够成片布局,而是比较零碎的地块。因此,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见缝插绿,凸显实用性、舒适性、生态性,在服务设施、景观设置等方面用足“绣花”功夫;要注重突出各地特色,将城市的文脉融入建设中,赋予其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

“三分建,七分管”。如何管理“口袋公园”,考验着城市治理者的智慧。首先应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小区物业管理是城市基层治理的重要一环。要强化“口袋公园”所属小区环境和物业服务单位的管理,通过“党建引领红色物业”,借助全省在所有街道和县城城关镇所辖社区居民委员会下设环境和物业管理委员会的契机,建立完善以社区党委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治理体制。其次要在精细服务和群众参与上双向发力。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市民“美化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推行“园长”制度,明确每个“口袋公园”的负责人,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志愿服务,鼓励引导市民见贤思齐,主动参与到公园的维护与管理中来,共治共享城市之美,让每一次重逢都是一场美好的邂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