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菱节、荷花节、胡柚节、蓝莓节……扶惯了犁耙的种田老把式们,怎么也没想到,昔日农田里的犁耙水响,会变成现在的盛装节日,吸引八方宾客前来观光旅游。如今,文化的因子正浸润着吴都大地,它就像一缕清风,轻拂澜湖岸柳,掠过长港两岸,荡漾梁子湖畔,吹送的是清新,带来的是活力。
体制改革添活力
改革添活力。
10月,由省京剧二团创作的少儿神话京剧《梁子湖传说》亮相北京梅兰芳大剧院,观众爆满,好评如潮。
“从《小凤》到《梁子湖传说》,剧团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让大家看到了全团上下默默的付出。”演出后,戏剧理论家、学者吴江寄语省京剧二团。
成立于1950年的省京剧二团,和全国大多数艺术院团一样,在文化体制改革的阵痛中,一度面临经费严重不足、人才紧缺、发展空间萎缩等困难。经过文化体制改革后,该剧团划归市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近年来,省京剧二团确定了主打少儿剧目创作的目标。
如今,随着《梁子湖传说》在首都舞台演出成功,省京剧二团演职员备受鼓舞,他们看到了少儿京剧的美好前景。
目前,省京剧二团制订了振兴鄂州京剧的5年发展规划,新编少儿京剧《灰姑娘》《少年李四光》等正在研讨剧本,计划在未来2年间,再创排一部少儿京剧。
活力促发展。
再拿华容群星楚剧团来说吧,它是我市唯一县级民间演出团体,30多年来,因农村体制改革,文艺团体曾一度处境艰难。
作为一个民间剧团,怎样摆脱困境前行?他们从管理着手的同时,力借我市文化体制改革的东风,创新思路,将农耕文化与旅游文化相结合,走出一条创作精品之路,同时也理顺了资金链。目前,32名剧团成员正迎来双丰收。
我市文化体制改革风生水起,以传统媒体为主要载体的宣传主阵地,也在创新中求发展,以积极的姿态迎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今年9月6日,由市委、市政府主管,市委宣传部主办,鄂州日报社承办的我市唯一移动政务新媒体平台——“长江云·云上鄂州”正式上线。打造了“新闻+政务+服务”的移动“航母”平台,开启鄂州媒体融合发展之路,有效提升了鄂州对外宣传的良好形象。
建好阵地振精神
“又在博物馆过了一个快乐周六!老师教得仔细,孩子们学得认真!感恩!” 11月19日,在市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小小志愿者周慕涵的妈妈目睹孩子们动手玩“历史”的过程后,深情地说。
从11月份开始,市博物馆每周有一场陶艺免费活动,这周是教孩子们动手制作玉璧作品,让孩子们了解玉璧与人类文明发展史及古人用玉的制度,等等。
新建成的市博物馆向市民开放后,不仅免费对外开馆,而且还时常组织策划一些互动活动,走出深闺,与市民共振。从此,博物馆“活”起来了,与老百姓亲近了,大家也更惦念它了。
凭借自身魅力和创新工作方法,市群艺馆也吸引了一批批学员学习传承当地的特色文化。
“真方便!现在我可以在网上学习跳舞和剪纸了。”11月16日,住在城南新区的肖女士再也不用风风火火爬西山坡了。她坐在家里,登录市群艺馆官方网站,划动鼠标,点击“网上课堂”,由我市雕花剪纸传承人顾德主讲的雕花剪纸视频,立马出现在眼前。除此,还有广场舞和中国工笔画教学等,吸引了广大市民踊跃报名。
接下来,市群艺馆还将开展“网上展厅”,展示一系列优秀的雕花剪纸、书画等作品,不断丰富和完善“网上群艺馆”内容,使线上线下一体的运营模式更加成熟,让艺术真正走进每个鄂州人的生活。同时,市图书馆也启动了“数字国学馆”,读者在线就能学国学,如同网购一样方便,实在美哉!
文化阵地亲近群众,群众文化活动也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11月10日,省京剧二团“戏曲进校园”活动走进红莲湖新区庙岭中学,这已是剧团第40场戏曲进校园了。
当天,20名演职人员为该校1000多名师生及学生家长奉献了一场精彩的京剧演出。先由剧团老师介绍京剧的由来、四大名角等知识,随之与学生互动、有奖答题……
“以前看到大人们从电视机里欣赏京剧戏曲时觉得很不理解,今天听了京剧演员们的讲解,看到他们的表演,我开始对京剧产生兴趣了呢!”庙岭中学八(2)班学生吴洁说。
今年5月,我市启动“戏曲进校园”活动以来,学生进剧场观看演出5场;从城市到乡村的80%学校师生,近距离感受到中国戏曲的魅力;9月以来,我市举办“戏曲进校园”教师培训班9期,全市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和有戏曲特长的教师参加了培训。
为了推动这项工作,市委宣传部还专门编印了《鄂州市戏曲进校园简易读本》5000册,并在《鄂州日报》上开辟了“戏曲进校园”知识普及栏目,向中小学生和市民普及戏曲知识。
如今,傍晚时分,音乐一响,无论城乡,只要有广场的地方,就能看见快乐跳舞的身影。近年来,我市不断推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打造了广场文化“周周乐”、文化惠民“周周演”、吴都讲坛“周周讲”等知名文化活动品牌,让广大市民在文化娱乐中找到了幸福,找到了文化自信。
志愿彩虹亮城乡
“细伢们马上要放学了,现在汽车不能通行,麻烦您绕个道!”每天16时许,满头银发的志愿者祝光贤和往常一样,领着杨湾社区“三关爱”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在南塔小学或洋澜小学门口疏导交通。
祝光贤是我市“一人带动全城人”的志愿者。5年来,祝光贤的行动感动着许多学生家长,也感动了周边社区的热心居民,他们从不熟悉“志愿者”,到如今将志愿活动当作一项崇高的事业去做。
时下,在社区乡村、在福利院、在留守儿童家里、在考场外……身穿红马甲、头戴小红帽的志愿者们,遍布城乡各个角落,已成为城乡一道流动的红色风景线。
“关爱和帮助老人,是我们每个年轻人都应做的,以后我们会经常到这里献爱心,为这些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理发。”27岁的童才顺是华容“雅丝造型”志愿者,逢年过节,他与当地团委干部一起到福利院,为孤寡、残疾和“五保户”老人免费洗头、理发和刮胡子。
我志愿,我快乐!这句口号,不仅仅是每位志愿者心中的色彩,也是我市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中的彩虹。
近年来,我市志愿服务活动逐年规范,队伍不断壮大。其中,“青年志愿者文明劝导员”活动在全省率先发起,已连续9年不间断,带动注册志愿者10万多人,已初步形成了“市志愿者协会、区和街道志愿者分会、乡镇志愿服务中心、村和社区志愿服务站”四级工作网络。
注重品牌创建,发挥引领作用。我市各级志愿者常年组织开展“三关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邻里守望、学雷锋、圆梦“微心愿”等志愿服务,打造培育了“苏柳英助残志愿服务小组”、“三关爱”艺术团、微笑爱心志愿服务队等志愿服务品牌,另有“保护长江水环境(鄂州段)志愿服务项目”被获评为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项目。
文化是魂,城市品质的提升,离不开文化建设。文明之花花开芬芳,幸福与自信弥漫在鄂州的大街小巷、城镇乡村。(记者夏阳 编辑陈振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