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水表量出敬老爱老的温度

12-17 15:17  

12小时用水不足0.01立方米,系统将自动报警,居委会干部第一时间上门探视。最近,上海长宁区江苏路街道为独居老人安装智能水表的消息刷屏了。0.01立方米的读数中,蕴含着社区的温度、城市的温情。让老人享受数字化转型的红利,搭上智能技术的快车,这是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人民城市建设的底层逻辑。

为独居老人装智能水表,看似一件民生小事,背后却是城市治理的用心用情。一段时间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叠加疫情防控的需要,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然而,日新月异的科技给很多老年人的生活划出一道道无形的“数字鸿沟”:无健康码出行不便,网上挂号、网上就医障碍重重,移动支付担心安全……这样的背景下,智能水表被网民点赞并呼吁全国推广,反映了智能时代社会各界对于共享发展、包容发展的期盼。

作为一项工具,智能技术本身是中性的,部分老年人通过“触网”开启晚年幸福生活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如何善用技术、用好技术,让智能技术发展与老龄化社会相适应,帮助更多的老人跨越“数字鸿沟”,考验着城市治理的“绣花功夫”。

需要看到,因为长久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很多智能技术老人“不想用”。这个时候,“智能”就不能搞成“只能”选项,而要适当保留传统服务方式。还有一些智能技术,老人不会用,需要社区、公益组织等机构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至于部分智能技术老人“不敢用”的问题,则要求政府严厉打击网络诈骗、电信诈骗,让老人用得安心。

一项智能技术真正受老人欢迎,必须站在老人的角度,关注他们的实际需求,做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从上海长宁的案例可以看出,智能水表、烟感报警、红外监测……这些老人欢迎的智能设备,瞄准的都是老人容易走失、记性不好等生活难点,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技术原理。

更需要指出的是,智能技术的背后是人,设备一旦发出信号,居委会干部、社工和志愿者都会闻讯而动。这张技术背后的服务网络,让养老工作既有“智商”又有“情商”,让冰冷的设备有了温情。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变老,关心老年人就是关心自己的未来。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望各地把尊老爱幼的传统和智能技术的新潮实实在在地结合起来,涌现更多智能背后见温情的案例。

作者:何欣荣 王默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