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一湖,风光无限;一圈一点,气象万千。
吴伯浩村,“一山一屏障,一垄一水源,草田轮耕作,地肥薯稻香”的特色薯稻种养殖,打开了“软弱涣散”村的发展之路;
农科村,由“看在眼里脏得慌,晚上走路瘆得慌,守着危房怕得慌”的“三慌”村摇身一变,成“闲散宅基打造成林荫果园、村公共场所建设休闲乐园、抛荒土地流转建生态农业体验园”的“三园”村;
金坜村、谢培村、陈太村、柯畈村、胡进村……时维八月,走进梁子湖区太和镇每个村落,只见新农村建设蒸蒸日上、人居环境优美靓丽、人民生活幸福安康,处处彰显着崇德向善的传统风格、脚踏实地的美好品质。
太和镇,一座历史悠久的百年古镇,正充分发挥地域特色和地区优势,处处掀起撸起袖子推动乡村振兴的实干热潮,焕发出崭新活力。
“一亩田”转向“一亩园”,走提质升级之路——农业产业强起来
虽非盛夏还伏虎,更有寒蝉唱不休。立秋虽过,天气依然炎热,胡进村党支部书记胡宝庆顾不上高温天气,忙活在村里的草莓大棚种植基地。
“去年的草莓品种‘白雪公主’俏得很,不少人来采摘。今年准备这个月底就下苗,12月份就可以上市了。”谈到草莓,胡宝庆言语里带着几分自豪,今年扩大了15亩面积,还增加了新品种。
胡进村,一个在山沟沟里的村落,前些年还是无资源、无资金、无产业的“三无村”,是怎样改变“一穷二白”的局面?
胡进村集中连片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成立金鸡湖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流转土地面积510亩,依托杭州木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力量,以“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为一体的模式,发展生态林果、中药材、苗木花卉种植、清水养殖业,全方位推动产业振兴。
胡进村的变化,只是太和镇产业振兴的一个缩影。
太和镇天之润·桃花裔古茶园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为牵好产业这个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太和镇结合自身条件,由“一亩田”向“一亩园”转换,积极调整种养殖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走提质升级之路。
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太和镇共流转土地36130亩,东部幕阜山脉带主要发展林果种植。
目前,全镇已建成上洪村的狗血桃;马龙村油茶基地;新屋村的甜橙、石榴基地;胡进村的草莓、白芨基地;邱山村的香李、中药材基地;金坜村的无公害蔬菜水果基地;吴伯浩村的稻果薯基地;新建村的狗血桃、小龙虾基地;农科村的樱桃、香梨、西瓜基地;陈太村的油茶、黄桃、蜜橘、甜柿基地等32个示范基地。全镇实现了“一村一品”,种植、养殖基地或合作社实现全覆盖。
一个个新品牌“立”起来、一批批新产品“走”出去。全镇32个示范基地,32个致富钱袋,32条生态产业链,托举起绿色种养、农民增收的希望和梦想。
梁子湖区旅游势头红火,太和镇发展旅游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如何把优势变现?
太和镇全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推动农业生产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加快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目前,太和镇根据特有的地理条件打造出谢培村至上洪村红色旅游线路项目,让游人在忆苦思甜中追忆往昔的峥嵘岁月。同时,金坜村至胡进村的绿色旅游线路,以乡愁为铺垫,金坜乡愁记忆馆、狮子口水库、胡进古宅、邱山古村落,优美的自然景观让人流连忘返,满足游人回归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一处美”到“一片美”,走绿色发展之路——广袤农村美起来
在外地工作的柯先生,年年回老家太和镇柯畈村探亲。他发现,这两年家乡变化特别大。
不说房子越来越漂亮、道路越来越宽敞,就说过去随便堆的垃圾,现在已经难觅踪影,家家户户门前都立起了垃圾桶,房前屋后干干净净,庭院里绿树成荫……“这哪里是农村,简直比城里还搞得好。”
像柯畈村这样的美丽村庄,太和镇还有不少。这一切变化,要源于太和人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卷上的精彩答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如何落实好这十二个字?太和镇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作为答题方向。
太和镇因地制宜,按照“九个坚持”原则和“三个思路”,启动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工作。“九个坚持”其中一条:坚持生态发展理念,加快人居环境改善。从民生实事抓起,从老百姓反映最多的问题抓起,拿出具体举措,拿出实际行动,拿出“真金白银”,让农村美起来。
金坜村桥头边湾一隅
——全力打造“美丽乡村”。以清洁乡村“扫干净、码整齐”为基础,进一步优化农村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着力打造农科村和金坜村桥头边湾“美丽乡村”。目前,两湾彻底清理房前屋后、村庄周边的各类垃圾、柴草杂物等,彻底消灭卫生死角。农科村共植树12余种、7000余棵,铺设站石540余米,水泥板500米,建六角凉亭1座。桥头边湾,建生态公厕3座,硬化小路310平方米,外环路920平方米,累计各项投入200余万元。
——推进美丽县城建设。太和镇是梁子湖区政府所在地,全力开展三规融合、县域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着重落实“美丽县城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库项目,对314省道太和段按荆楚建筑风格进行仿古设计,为项目落实提供空间载体规划保障;启动羊城大道、狮子口、农科村道路刷黑工程,刷黑路面42617平方米。改建危桥4座。加大农村安防工程建设投入,对急弯、险段路段安装防护栏15公里,设立有效、醒目、美观的示警桩,有效消除农村公路安全隐患,将农村公路建成人民群众满意的“放心路、平安路”。
——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和保护。集中对新城、谢培、柯畈等5个城中村截流沟进行白色垃圾清理和河底淤泥清淤。
——实施“五全”生态保护工程。严守“三条红线”,开展“散乱污”企业“清零”行动,已关停取缔12家,整改4家。
如今,在各村,农村环境整治正治出太和镇的新景象。水更清了、山更绿了,田园风光更加动人,乡间邻里更加和睦,一幅美丽宜居乡村图景正在太和徐徐展开……
“输血”变“造血”,走增收致富之路——农民钱袋鼓起来
昨日,高温。60岁的吴余安正拿着锄头在地里翻土,尽管浑身湿透,吴余安依旧满脸笑容。
吴余安,吴伯浩村村民,“依靠”这块土地,他顺利摘掉了“贫困帽”。
“从年初到基地来打零工,就几个月时间,已经拿到了一万多元的工资了 。”吴余安说,在这之前,他做梦都没想过可以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如今,吴伯浩村村民都和吴余安一样,对眼前的生活充满了希望。两年时间,村里不仅摘掉了“软弱涣散村”的帽子,还清了40余万元的债务,不少村民在家门口的基地打工挣钱,日子越过越幸福。
与吴伯浩村村民有着相同幸福感的还有陈太村村民。
陈太村,属于“老少边穷”地区,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全村2千余人,留村人口不足300人,曾经典型的“空壳村”、落后村。
现在,落后村变“先进村”,陈太村在太和镇第三季度乡村振兴拉练比拼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村湾美了,产业兴了,日子有奔头了。”村民们笑逐颜开。
陈太村党支部书记陈国民说:“如今陈太村能获得这样的好成绩,最关键在于路通了。”以前,陈太村村民对于“路”的变化总是牵肠挂肚,不论种什么,养什么,愁的就是怎么运出去。
近年来,太和镇将“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的“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交通运输条件。融合旅游路线建设“四好农村路”,太和镇严把规划、设计、监督、验收“四关”,制订了2019年完成创建89.12公里农村公路的目标,实现“四好农村路”村级全覆盖。
截至目前,太和镇动工创建农村路69.91公里,分别涵盖狮子口、邱山、朝英、吴伯浩、上洪、新屋、陈太、谢培、东边朱、花黄、谢埠、金坜等16个村。创建等级分为路面宽7米和5.5米,共完成路基基础挖方138万方,路基回填土方67万方,路肩边沟修复58公里,路面硬化35010立方米,已完成路面美化刷黑工程40.7公里。
道路通则百业兴。胡进村发展中药、蓝莓、白草莓、软枣猕猴桃等多品种产业500亩;农科村发展湘莲种植基地200亩;马龙村发展油茶种植基地350亩;狮子口村发展桑葚种植基地60亩……
“乡村振兴就是要让我们的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环境变美了、村庄变整洁了、民风变淳朴了、生活变富裕了。”太和镇党委书记高建雄表示,下一步,太和镇将围绕“生态立镇,产业兴镇,崇德安镇”的总体目标,以高质量生态文明打造太和镇乡村振兴样板,踏上乡村振兴新征程。
乡村振兴,太和镇正实现着人们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所有美好想象。
文/鄂州融媒体中心记者:胡倩
特约记者:李君亮
图/鄂州融媒体中心记者:琳茜
通讯员:孟靖
责任编辑:何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