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星星的孩子”不孤独

06-27 22:28  

一进市康复幼儿园,5岁的浩浩就撒开奶奶的双手,向着教室跑去。 

看到老师,浩浩拉起老师的手不放,要老师带着在学校转悠。 

“窗—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在老师的引导下,浩浩已经能一字一句地背出学习过的诗句。 

浩浩患有孤独症,一年前,他眼里的世界只有手上的一辆小汽车,能够表达的也只有极简的单字。 

“浩浩进步很快,最新评估结果也很理想,也许很快就能回到普通学校。”听到老师说的话,看着终于“成长”的浩浩,奶奶泪湿了眼眶。 

孤独症是一种脑发育性障碍,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交流障碍和重复局限的兴趣行为为主要特征,因缺乏与外界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孤独地闪烁,从而被称为“星星的孩子”。 

相关资料显示,全世界孤独症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态势,估计全球达6700万人,已成为世界公认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当前,全国0至14岁的孤独症儿童数量保守估计在300万至500万之间,占儿童精神残疾类别首位。 

市康复幼儿园自2010年创办以来,一直承担着我市聋儿、智障儿童的学前教育任务。经专业评定,市康复幼儿园、华仁康复医院被确定为湖北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定点机构。今年,正式增设残疾儿童孤独症项目,成为我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基地。 

老师陪孩子进行语言训练

康复基地闹中取静、环境清幽,有多个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教学、康复训练功能室。二楼,华仁康复医院的专业医生为孩子做康复治疗。三楼,康复幼儿园的老师带着孩子进行康复训练。 

“孤独症康复领域,目前全国范围内并没有相对成熟的康复教材。”华仁康复医院院长万子超表示,“用治疗的角度教育孩子,我们现在在积极探索医、康、教相结合的康复服务模式。” 

目前,有15名孤独症儿童在接受康复治疗,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干预效果。 

博博是有严重孤独症的孩子,他排斥所有人包括妈妈。刚来康复幼儿园的时候,因为语言系统发育不好,渴了、饿了,想要什么都无法表达,就会出现暴力行为,甚至用头撞墙。 

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老师李行让博博的注意力转移到她身上。李行经常和博博做游戏,在游戏中进行行为训练,两人逐渐建立信任关系。孩子回到家里,李行指导家长多引导博博,让他主动开口。如今,博博的康复情况十分好,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意愿,自理能力也提升了,不仅可以与熟悉的人沟通、交流,遇到新朋友也不“怯场”,会主动握手。 

“博博的康复效果好,得益于发现早、干预及时。”万子超表示,0至6岁之前是孤独症干预的最佳时期,而且越早干预效果越好。但目前,很多家长对孤独症缺乏认知,不愿面对现实,导致耽误甚至错过了孩子治疗的黄金时期。 

老师陪孩子进行康复训练

“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脑瘫、听障、语障的儿童在慢慢减少,但孤独症儿童却在变多。”市残联康复中心相关负责人何涛称,“孤独症项目的增设,填补了我市在残疾儿童孤独症康复工作上的空白,市残联对于孤独症的资金补贴在逐年增加,让更多的孩子和家庭能得到及时、专业的帮扶。同时,希望公众尤其是家长能高度重视起来,让‘星星的孩子’不孤独。” 

(鄂州融媒体中心记者周仪  责任编辑何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