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市作协第26届谷雨笔会作品辑(一)

05-04 17:23  

肖慧芳




水何澹澹


     鄂州生态文明馆的外立面,其波光粼粼之态,尽显水之神韵,意味深长;其“圆”与“方”之结合,更是对水随方就圆,因势利导的生动诠释。


一滴水

     一滴水,茉莉花般庄严圣洁,晨曦初露的明媚穿透磐石,生命的大门打开,桃花纷落,源源之水长流。涉湖岸而过,绿草如茵,芙蓉千朵。


     一滴水,再加一滴水,黏合住生命的泥土,从女娲的指间滴落,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匍匐爬行的,那直立行走的,那展翅翱翔的,那扎着根、生着茎、长着叶的,那柔弱攀援的、虬曲苍劲的,那耸峙摩崖、如危如堕的,皆各得其位,绵延永世。


     无形之物,上善之境界。轻风拂过,寰宇飘摇;冰寒袭之,结而不动;暖风化之,万化千般。随物赋行,随方就圆,随圆就方,当方则方,当圆则圆。可以微不足道之力,聚成江河湖海,或奔腾澎湃,或涟漪微漾。滋养芸芸众生,灌溉沃野千里,孕育文明,描绘河山。


     高唐沉湖底,荷叶洲浮起;周仓战阳候,羽留磨刀矶;鼓角铮鸣中,那动人的故事,还在历史的上空琤琮。


     春秋数易,吞吐千年。一叶扁舟,是丰收和喜悦的海洋,“哦吙吙吙,哦吙吙吙……一个鳊鱼哦,八斤多啰,和八铏啰……鱼果胖哦,好过瘾啰……”放鹰号子里的诗意土味,是记忆,是历史,是梁湖世世代代、深深浅浅,诉说的人定胜天、造化自我的智慧与勇气。


一湖水

     这一湖水,形成长江中游江汉湖群大型天然淡水湖,流域面积3265平方公里,水面面积约370平方公里,地跨武汉、鄂州、黄石、咸宁四市,是全国第八大、湖北省蓄水量第一的湖泊,是“化石型湖”、 是“物种基因库”,是“母亲湖”。


     梁子湖人倚湖而生,他们围垦圩垸,种水稻、种油菜、种棉花,繁衍生息。与湖过着唇齿相依的生活。


     向湖要田,环湖抢滩,疏河浚港,围垦耕种,水域面积大幅减少。


     时间,制造了一场场灾难。洪水滔天,浩浩方割,突然,“母亲湖”一下子变成了褐黄色的荒凉,云朵、河堤、林间的飞鸟,还有那弯曲的通往家的小路,一切都在隐匿中孤独神伤,愁苦无依。


     寸水淹丈地,十年九不收。1931年被淹1425平方千米,1954年分蓄洪水,1983年6次暴雨袭击,围垸溃漫56处,淹没田地327.6平方公里。洪水来临,基本绝收。


     水退人进,围湖垦殖步步升级,世代交接,湖泊功能慢慢被破坏,蓄洪能力锐减,生态功能退化,水质下降,水草慢慢枯竭,螺蚌不生。


     她带着伤痛,在变迁与更迭中,蹒跚前行。


智者乐水

     智者乐水,乐其方与圆,乐其柔与刚,乐其舍与得。


     置之圆器则圆,置之方器则方,置之高山,绕木避石,蜿蜒而下。可为清晨之露,可为春之雨,夏之露,秋之霜,冬之雪;可为雾气,可为坚冰,可成水滴,可成湖泊,可成大江,可成大海。


     水于平地,悠然流淌;水于险川,奔腾咆哮。


     成溪流,则叮叮咚咚,涓涓潺潺,斗折蛇行,蜿蜒如带;成瀑布,则飞珠溅玉、如烟如雾、如雨如尘、如匹似练。


     柔中带刚,刚中有柔。可以和风细雨,碧波深潭,亦可银河倒泻,悬泉飞瀑。


     水至柔,可穿石。水至柔,更可滋养万物,微之泽披小草,亦能逆生于石缝。


     柔而遇阻时,或暂缓前行,积蓄力量,或绕道而行,曲而达之。阻,则等,坚守初心,合而为大江大河,掀涛拍岸,向海而行。


     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鱼虾蟹蚌,飞禽走兽,森林草原,江河湖海,秋萎,冬老,一缕春雨润又生。万物受其润泽生生不息。此,水之舍。


     冲冠振膊,2016年7月14日7时,一声巨响,隔堤炸开,巨浪激荡,水面迅速融合。梁子湖与牛山湖、垱网湖、愚公湖成功地连成一体。破垸蓄洪,因势利导,实现退垸还湖,还湖于民、还湖于史、还湖于未来。


     探路人水和谐共生,生态修复锲而不舍,一系列措施,禁捕、禁珠、禁围、禁养;严禁挖山、严禁填湖、严禁违建;全面退出一般工业、垃圾全外运、污水全处理、“三边”全绿化、厕所全革命。污染减少,湖泊自净功能增强,生态开始修复,生态环境不断好转,濒危物种种群逐步恢复。


     梁湖放下重负,潜心发展乡村振兴,梦里水乡重现。


     因势利导,在水的柔与刚、舍与得之间成功地做了选择。


    老子举水为例,水是他心中向往的道,水柔弱而卑下,所以为“百谷王”,利万物而不争,所以“几于道”。今日以湖之名,举水为例,扬的是护水、治水、善待水,在水的大舍中求得之道。


图片

彭崇良




村  标


     车窗外,绿树掩映,蓝天白云,白墙青瓦的村标,跳入眼睑,令人心头一动。


     现代社会,带有强烈文化印记的标识,通行于各行各业,却是传承于上古时代。人们在共同应对自然界,而聚集在一起,向着人文方向上发展,以文化认同的符号化,而产生出具有文化意义的标识,比如太极图、十二生肖、徽记、牌楼等等。


     每次下乡,总会路过一些村镇,马路两旁,争先恐后地立着形形色色的村标,有的截取村舍的一段剖面,砌起白墙青瓦书写村名;有的似纪念碑般耸立,嵌入镂空村名,四周铺上条石磨盘;有的在进村入口以巨石镌刻村名,朴素大方;有的在村外数里立起牌楼,雕龙画凤,楹联与书法辉映其上。每每见之,总会生出一探究竟的想法。


     可复制,成就了文化传播与传承。早期的太极图,蕴含的阴阳理念,被后来者发扬。书法很好地体现这一理念,行笔的急缓,线条的粗细,结体的上紧下宽,书法推广就有了方便之门。当年,王羲之观鹅,领悟出“之”字的不同形态,艺术化地复制出来,应用于《兰亭集序》,后来者复制其创新行为,对于自然之物,截取其为我所可取之处,加以运用,便可引发出创新的活力。仲尼删诗得三百篇,后世辑唐诗三百、宋词三百,以形求神合,盖合于此。


     村标文化,蕴含着整村设计,整村推进的治理理念。在一次采风活动上,华容刘花村李书记谈起对村标的设计理论,缘于一次村舍治理拆迁行动。回乡村民说,我理解你的工作,也拥护治理政策,可是你让我以后怎么回来呢。是呀,现在做的不就是要让人们回到乡村来么,为什么回来?要好好回答。走出去的人,那点滴乡愁记忆到哪里追寻,外来游客又如何到此寻得他乡似故乡。


     乡愁所寄。寻着这个思路,设计团体结合中华传统文传,将本村多家拆迁房旧料中找创新思路。很快地,一幢富有设计美学的村标,以工业解剖形式,在村口呈现出来。破,是村子改造前的样子;破,也是老旧村舍留给人们的印记;破,是立的前奏;这座村标保留了“破”,这是一次艺术化的“破”,以残垣断壁,立体地呈现,还原居屋的空间,半开放式的空间,人们透过“破”观察到中华传统民居的立体剖面结构,四梁八柱,檩条与瓦,条案与椅。


     中华传统民居,在可复制中传承,又因地制宜地创新。富含文化理念、审美特点、技术水平、社会认同、顺应环境、人文关怀。水火济济,烧砖结瓦,依山取石,或木或竹,楼台亭阁,为人而建,必当宜居,或临水,或依山,远可经商,近可耕田,鸡犬相闻,邻里互助,赖此居屋。


     与此村标呼应的是新建成的小游园,立着的巨型标语“市井田园漫品”,巧妙地将城乡融合发展理念融入其中。

路,连接起城与乡。村标,牵动着心与情。


     我口占一首七律《村标》记到手机里:残垣村外寄乡愁,视尔友君颜辑柔。去后旅怀无有已,归途骋目不曾休。关山阻隔尚深恋,云影相随何远求。客路新亭方灌筑,旧阶瓦垄屡回眸。


     所谓可复制,即是将整村分区规划设计,道路设指示牌,如村标、风雨亭、茶吧、书屋、游乐场、停车场、文化广场,等等。这显然不是给本村村民看的,却常设不疑,潜移默化,使村民浸润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之中,常用不觉地践行之。


     我们在复制着共同的记忆。


     鄂城华容梁子湖三区,城区里有江滩公园,社区口袋公园;乡村有良田、山林、水库、湖、塘、渠,三分之一种粮,三分之一种林果,三分之一建公园,诗画农庄。襟江带湖,山水林田草,共同构成1594 平方公里的鄂州,两大语系江淮官话-黄孝片-鄂州话、赣语-大通片-太和话,相互交融,和谐共生。


     有的村子,依山建渠,渠内又筑低坝,使水隔断,静水深流不绝,漫过低坝,水声哗哗,激起漫山凉意;有的村子,青砖瓦舍,以土菜土灶炊烟迎来送往;有的村子,发掘知青情怀,因应各年代记忆人群需求;有的村子,与红色文化相结合,长廊建筑体,似时空遂道,建筑在山水林田间,穿行其间,一根根镌刻有年号的方型立柱,耸立在常青松林里,红色是其底红,金黄色的“史记”镌刻在浅灰色里,熠熠生辉,记录着重要时间节点。


     四峰山下,一位女青年十分骄傲地说,这些都是我们自己设计自己建的,没有请外面的人。


     雷山社区将原来的幼儿园,改造成幸福食堂,将那座水泥滑梯保留了下来,那是好几辈工人的儿时记忆。


     梁子湖生态文明馆女讲解员,说起科研院校对梁子湖水体治理,水生动植物多样性,十分自豪。


     一只蚱蜢,被解剖成标本,分作四块,陈列在馆内,人们站在它的体腔外,观察其立体剖面结构,像极那座新建的立体剖面村标。


图片


金瑞武




这世界如你所愿


     春风吹开了花蕾,花蕊在我心田里荡漾。一路走来,这世界如你所愿,美成心中的样子,这里不是世外桃源,这里是人间鄂州。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永恒的话题,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老年生活。民以食为天。在雷山社区老年人幸福食堂里,清洁光亮的设施、营养均衡的膳食和超值低廉的消费水平,这种集体用餐一改数千年来家庭模式,既解决了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又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相对孤独的老年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其情切切,其乐融融。


     近年来,具有鄂州创举的“巧巧社会治理工作室”扎根吴都大地,已经百花齐放,满园春色。雷山社区“巧巧社会治理工作室”里有一块“任务需求清单”和“任务认领清单”的标牌吸引了我的注意。在这块标牌上,群众需求的内容诸如维修水管、代缴费用、更换灯泡、需要医生上门问诊等日常琐事,服务群体包括独居老人、高龄老人、特困人员、残疾人等老弱病残者,认领人有个人也有志愿服务队,有完成情况和完成时间详细记载,关键还有被服务对象的满意度评价。看到一个个“满意”的结果,我被深深感动了,我们的社区已经做到如此的人性化和精细化。“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映照的正是社区一切为了人民的不变初心。


     在镜园社区,一进入楼内就听到悠扬的乐曲声,原来是老年大学的二胡训练班正在排练节目。一群老年人卸下工作重担,减少欲望,拥抱生活,在老师的指导下倾情演奏,活出真我的风采。近年来,老年大学在社区兴起,内容丰富多彩,有模特、拉丁舞、围棋、非遗手工、素描绘画、非洲鼓和太极等内容,各取所需,各得其乐。在吴都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一群“银龄”正在大合唱,“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合唱团随着指挥的手势高低起伏、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这是社区“银龄”之家发挥老年学校基层阵地作用,扛起文化品牌,专为老年人服务。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唱生日歌,吃生日蛋糕,品长寿面。华容区段店孔关村60岁以上老人共有496名,村里每月都会把本村60岁以上、当月出生的老人集中起来,举办一次生日宴。满满的仪式感,满满的幸福感,集体过生日的老人们笑的合不拢嘴。2023年底,孔关村幸福食堂开业,孔关村60岁至90岁老人都可以来免费吃爱心人士精心烹饪的爱心餐。关爱老人体贴入微,这份“孝”文化令人动容。孔关村的老年人同样为村里发挥余热,在全村200多位志愿者中,年龄最大的志愿者已经90多岁的高龄。2023年,孔关村被中华孝心示范村工程组委会评为“中华孝心示范村”。


     从城市到乡村,从社区到村组,处处春色盎然,春潮涌动,让孩子们快乐成长,让青年人感受到希望,让老年人享受到幸福,这春天为我喜爱,这世界如你所愿。


图片


周祝文




我和谷雨笔会的不解情缘


     在我看来,市作协第26届谷雨笔会,创下了三个之最:阵容最大,老中青作家近百人;行程最远,与往年不同,这次是三个区全都到了,有城市社区,有农村农庄,有文化景点,有企业工厂,足见组织者的苦心,就是为了让作家们多一些了解鄂州市的发展情况;时间最长,以往最多半天,这一次是整整一天。


     谷雨笔会,于我有一段不解的情缘。


     1998年春天,我还在沙窝乡工作,刚过而立之年,担任乡党委组织委员。那时候,我是个妥妥的文学爱好者,学写一些散文、诗歌、小小说之类,偶尔能够在地市级报刊发表。有一天,我最敬仰的老作家刘敬堂、姜锋青等率20多人来到沙窝乡,当时的乡党委书记胡德胜君安排我陪同老作家们到麻羊垴,到下林场,到黄龙水库,到赵寨村烈士陵园。我至今还清晰的记得那一天,我跑前跑后,向老前辈们讲白羊黄羊的故事、马仙姑的故事、云盖寺的故事、仙人脚印的故事。我的工作,得到了他们的称赞。后来我才知道,这是鄂州市的作家举办的第一次谷雨笔会,当年有20多名作家参加,看了沙窝乡这个山区、革命老区后,作家们都要交一篇作品,这些作品陆续在当时的《鄂州日报》西山副刊发表出来。这样的程序,以那一年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年,第26届谷雨笔会。


     从日记中,我数了数,我一共参加了8次谷雨笔会,其中沙窝乡的那一次和后来碧石渡镇登白雉山、五卦山的那一次,我并没有加入鄂州市作协,直到2010年才加入鄂州市作协,这后来有6次算是名正言顺的以作协成员身份参加谷雨笔会。


     2008年,我在碧石渡镇担任党委副书记。那一年春天,50多名鄂州市的作家参加第11届谷雨笔会,途经碧石渡镇,要登白雉山、五卦山。作为一个碧石渡镇本土人,又在碧石渡镇工作,对白雉山、五卦山的古代、近代的故事都能讲得清清楚楚,我全力以赴的尽地主之谊,参加谷雨笔会的冰竹先生、李鹏先生、杨卫平先生都是汀祖人,也是白雉山北边的人,他们都夸我:对白雉山、五卦山了解得多,爱得深,故事讲得好。这个鼓励让我不久陆续写出了《仙山五卦》《白雉山游记》等散文,发表在《湖北日报》《鄂州日报》《江南风》等报刊,并一直成为自己的骄傲。


     再后来,我在鄂城区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的任上以鄂州市作协会员的身份参加谷雨笔会,如果活动是在鄂城区举行,我就毫不犹豫的尽力做好服务工作。有几年,还因为谷雨笔会在其他区举办得多些,在鄂城区举办得少些,而去找作协负责人说情。后来,2017年、2018年、2019年连续三年的笔会都与鄂城区有关联,一大批作家、诗人写出了较多反映鄂城区机场征迁的“征迁精神”;鄂城区及鄂城区的花湖开发区,当时的鄂城新区日新月异建设成就的“创新精神”的文章,写出了新时代、新时期“春满鄂城”的好故事、好景致。谷雨笔会26年,作家们创作了1000余篇(首)小说、诗歌、散文,让谷雨笔会显得既春意盎然,又硕果累累。


     说谷雨笔会,必须说作家,说作家,当然有作品才是硬道理。26年的谷雨笔会,我见证了许多作家的成长,他们从几近默默无闻到知名度颇高,是伴着谷雨笔会而提升的。


     这次26届谷雨笔会,有许多年轻的新的面孔。有一个被抢拍的画面,我有幸和邓文兴、熊寿昌、徐胜利等三位知名作家坐在一起,有人戏称是“鄂州四大才子”,我当然是沾了他们三位的光,因为他们三位,有此名称可以说是名副其实。谷雨笔会中,有很多让人难以忘怀的画面,有很多让人留在记忆中的人。以前我读过林柳彬的诗,清新脱俗有乡土气息,近年我到区政协工作,区政协委员中有个叫林柳彬的,我只知此林柳彬和彼林柳彬名姓相同,前几个月才知此林柳彬就是彼林柳彬,顿感格外亲切。熊新舟近几年有散文和诗歌发表,而且文笔越发老练成熟,他这位当年华中农业大学的高才生,竟然跟人说:"写作,是周部长引我上路的。"让我兴奋不己。


     26年里,我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作为一个习作者,其实一直没有任何可以拿得上台面的创作成绩。26年的谷雨笔会缘,从现在起,我要对文友们说:我来也!


图片

陈  希




半盏清茗念多多


     今年武汉茶博会推广周的时间紧邻我市作协举办的谷雨笔会,经不住几位茶商的邀约,我还是放下了手头上的一些要事,一人欣然前往。动车在鄂州站启动的那一刻,车窗外的翠绿与建筑物也开始起步奔跑,屡屡与我擦肩而过,就像是许许多多的昨日与我短暂相逢又匆匆离去,空留一片褶皱在记忆里泛着粼粼的波光。


     那一日,母亲的脸有如春光般柔媚明亮,她风风火火地从自家的菜地里采回一帽兜青翠欲滴的茶,当晚就被制作成另外一种姿态,柴火灶上散发出阵阵的浓郁清香。次日上午,母亲在地里扯草,我就给她献殷勤,把她这炒好的茶用个大瓷碗泡好送去。接过茶的那一瞬,她开心极了,望了望菜园里地岸上的几丛茶,又念及起我奶奶的好,说这是老人家保护并留下来的,又说这土茶真好喝,并诱导我试喝一囗。我说这味好怪,没有沙糖甜。自此,家里每月买的半斤糖母亲几乎不沾口,专给我们解馋,而她喝的水总要抓放点不花钱的茶片,当时我们都太小不在意,等在意时那几丛茶和母亲都消失不见。


     那一日,已经过而立之年的我锐气渐失,美丽全消,空留一身的理想在灵魂里摆渡。那一日是我自己在落寞,随一群友人玩梁子湖那清澈的水,游离湖不远处那云雾缭绕的沼山,冥冥之中与一大片坡地茶园相遇,眼前的翠绿与沁入心扉的清香让我欢呼雀跃,并畅享其间流连忘返。到家的当晚我欣然提笔挥洒了一通文字,没曾想就这一通文字成了我的处女作,也成就了我走向文学爱好之路,并自此与文相伴与茶结缘。


     那一日,在茶庄我与一位茶艺师交好,彻谈茶艺与茶文化,然后再捧读《陆羽茶经》,对成茶的认知才有一点眉目,如茶分六类:绿、白、黄、青(乌龙茶)、红、黑,以此为序,在制茶工艺上分不发酵(如绿茶)、微发酵(如福鼎白茶)、半发酵(如闽北乌龙与广东单丛)、全发酵(如滇红、祁门红、金骏眉),后发酵茶〈如熟普洱、安化黑)。


     茶是如此之种类繁多而又香气各异,人们对它的追祟与研制从未停止,并保留着最经典的制作技艺,亦如昨日在华容非遗馆参观看到的许多物件,它们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是一个流入口里,一个嵌入心中。


     抵达茶博会的现场,人流如织,盛况空前,尽管距博览会撤展时间仅剩两小时,但大家都还在兴致勃勃地欣赏与交易。我虔诚地托起茶商为我精心泡制的这半盏清茗,闻了闻后一饮而尽,并象征性地购了200克价格不菲的宋种单丛,然后迅速离座。我不是一个有钱人,但深知自己的毅然与决意。更何况懂茶之人多有爱而存念的借口,亦如明代诗人陆汉东的诗句:“山中珍重寄,一啜爽吟魂。叶散香初动,杯倾气若存”。


     这些传留下来的极品并不奢华却历久弥新,个个都了不得矣!


图片

毛慧梅




谷雨情长


     对传统节气的关注,是在我下基层当“第一书记”之后。入乡随俗,观照天气,懂得农业,热爱农村,亲近农民,这是必修课。二十四节气中,我对“谷雨”有着特别的青睐。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备耕对于农业、农村、农民来讲至关重要。早早地,我特别期待“谷雨”时节的到来。百谷生,则春色满。望着风吹麦浪的喜悦,听着稻田涨水的声音,那是又一年的希望。


     “谷雨也是春天的最后一次回眸”,每年的这个节气,鄂州市作协就会举行一次盛大的“谷雨笔会”,一群人走出去,用心灵感受大地的脉搏,用手中的笔传递世间的真情,令人激动和兴奋。


     带着春天的希望,在无尽的期待中,我所驻守的徐山村迎来了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


     带着春天的希望,我们开启了鄂州市第26届谷雨笔会的旅程。


     “一年一谷雨,一世一追寻;流光把人爱,笔会写真情。”在这个旅程中,对于我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


     从部队大院回到鄂州,算算已是15年之久。这15年来我大部分时间致力于机关党的建设工作。见证了共产党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建功立业、奋发图强的情景;这15年来从城市到乡村,从社区基层治理到乡村基层治理,我亲历和亲自参与其中,深深感受到了城市到乡村的巨大变化。尤其是到村里当“第一书记”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换一个视角去看所处的城市,换一种心情去感受身处的农村,总有一些情感在不断生发。


     谷雨笔会我来了,带着春天的讯息,将满腔的爱意挥洒。


     基层治理的理念与愿景是共通的,为人民谋福祉,为社会稳根基,有一群群朴实且可爱的人在各自的战线努力着。我看到了东沟镇上上下下建设美丽乡村的激情,汗水磨平了岁月,辛劳晒黑了脸庞,大家无怨无悔;我看到了城市各个部门打造美丽和谐社区的倾心,资源链接着千家,幸福滴灌着万户,大家一往无前。谷雨笔会的第一站与社区来一次零距离接触,一起看社区治理的成果、成效,一起展望鄂州的明天与未来,由衷地赞叹、由衷地感叹,鄂州的日新月异、鄂州的翻天覆地令人艳羡。


     走进农业合作社、农业生态园,走进美丽村湾,春天的肆意随处可见。麦穗秀出了高度,桑葚招惹了味蕾,荷叶露出了笑脸,桃李羞涩了心扉。走进文化场馆,建设者的用心随处可见。非遗馆里,有时光缓缓而来,古色古香、灵秀动人的物件,演绎着“花容月貌”;生态文明展示馆里,穿越梁子湖的震撼,走进时光隧道的惊奇,令人玩味。人文和历史,科技与自然,我用我的心灵和脚步,感受到了农村的蓬勃。


     谷雨情长,是春天给了农村、农业和农民无限希望。


     谷雨情长,是春天给了我们这群热爱文学的人以碰撞、以机会。


     我的脚下沾满泥土,我的手中握着情怀。甲辰年的谷雨,我们一起让诗意纷飞。

     

图片由许焕庭提供。


通讯员:董念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