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治元素融入城乡每个角落

07-31 08:58  

夜幕降临,南浦游园法治文化公园逐渐热闹起来。走进去,一股浓浓的法治文化气息扑面而来。造型别致的宪法宣传栏、金色镂空的法律石雕、图文并茂的法治名言警句……一石一椅、一栏一牌,美丽的风景中,处处彰显法律的神圣与尊严,让市民在游玩时不知不觉接受法治文化的浸润。

近年来,市司法局把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作为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推进法治化进程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多层次推动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广场)建设,充分利用公园、广场、景区等公共空间,增添形式多样的普法载体,将法治理念和法律条文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和形式,让广大群众“出门有法、抬头见法、休闲学法”,使法治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增强影响力、渗透力和感染力。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法治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学法、守法,切实将法治精神、法治理念根植百姓心中,让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市民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

截至目前,我市建设了80个大型法治文化阵地(含法治文化公园、广场等)、283个小型法治文化阵地(法治文化宣传栏),基本实现每个区(经开区、经济区)有1个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广场),每个村(社区)有1个法治文化阵地。其中,南浦游园法治文化公园、莲花中央广场小区被评为湖北省五星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鄂州市廉政法治教育基地、樊口街道旭光村被评为湖北省四星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长港镇法治文化广场、涂家垴镇徐桥村法治文化广场等9个法治文化阵地被命名为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

法景融合 打造家门口的普法阵地

“本来是来这里散个步,没想到还能学到这么多有用的法律知识。”在南浦游园法治文化公园观看行政诉讼法“石雕书”的市民胡佳慧高兴地说。

南浦游园法治文化公园位于凤凰街道澜湖社区,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以上,是我市首个市级法治主题文化公园。这里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是周边群众文化生活的聚集地。该公园在古城路沿湖地段,充分利用南浦游园自然环境和空间区位优势,在不改变原有自然景观的前提下,因地制宜,融入大量法治文化元素,把自然景色和法治文化巧妙融合,打造群众“能看、能玩、能学”的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公园分为法律体系、法治文化、市民互动三大板块,内设禁毒、消防两个专区,采用雕塑、宣传栏、标识牌等多种形式,通过富有美感的造型、展示、装饰等寓教于乐,让市民、游客在休憩、游玩的同时增强法律意识,营造生活化、场景化、人文化的法治育人环境。

“集休闲、普法、娱乐、警示、教育于一体,实现了提升城市‘容颜’与法治宣传的静态融合,深受居民喜欢。”澜湖社区党委书记李灵介绍,南浦游园举办各类普法活动,每年到这里参观受教育人数达2-3万人次。

“在内容上,突出展示习近平法治思想,重点展示宪法、民法典、环境保护法、劳动合同法、反有组织犯罪法、禁毒法等与居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形式上,通过典故、格言警句、谜语、漫画、图片、故事等,增强普法的趣味性;在载体上,通过石雕、刻碑、不锈钢雕塑等形式展示,提升阵地设施的长存性;在选址上,通过建设在人流量密集的地方,提高法治文化阵地使用率。”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成华丽介绍,我市按标准打造了80个大型法治文化阵地(含法治文化公园、广场等),宣传教育功能与观光游览休闲功能互为依托、相得益彰,成为群众获取法律知识、感受法治精神的重要载体。

文旅融合  点亮乡村振兴底色

法治文化建设是涵养民风、优化乡风的主要动力。近年来,我市结合地域特色及民风民俗,因地制宜,巧妙建设法治文化广场、法治长廊、法治院坝、法治墙绘等农村特色法治文化阵地,积极探索“法治+文旅”融合普法新模式,让法治文化与美丽乡村融为一体,融入村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着力筑牢乡村振兴法治根基。

2018年起,长港镇整合多方资源,投资130余万元新建集镇、夏沟村、高沟村法治文化广场,2020年又投资18万元对峒山村法治广场进行提档升级,形成“一镇一品、一村一特色”的全域法治文化阵地。在峒山村法治文化广场,记者看到,广场运用讲法治故事的方式集中展示了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通过醒目的图片、事例、典故等,让村民更加直观地了解和学习法律知识,营造“出门见法、休闲学法”的良好氛围。

汀祖镇刘畈村位于鄂州与黄石交界处,早在2006年,该村就被命名为第二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刘畈村秉持“依法治企”理念,推动28家村办企业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以法治促发展、以发展兴法治”的特色道路。市司法局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对刘畈村法治文化阵地进行提档升级,将法治文化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户外电子显示屏突出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重点宣传宪法、民法典、土地管理法、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与企业、产业、农民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实现法治与发展两手抓,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段店镇武圣村、梧桐湖(园)区磨刀矶村都有着优美的乡村环境。武圣村坐拥全市最大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台湾生态园”,以及8家以苗木、花卉经营为主的生态农庄,该村既是国家森林乡村,也是湖北旅游名村;磨刀矶村背靠磨刀矶旅游码头,面向风光优美的梁子湖,基础设施齐全,村广场面积大、人流量多。市司法局联合当地相关部门,升级打造了武圣村法治文化阵地,新建了磨刀矶村法治文化阵地。充分考虑两个村现有的景观景点和空间环境布局,合理增加设置景观石雕、景观小品、造型标牌等普法载体,重点宣传宪法、民法典、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森林法等与乡村环境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将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成为学习法律知识和欣赏艺术景观的平台,进一步推动法治基础设施与乡村优美环境有机结合,增强村民和往来游客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保护环境的意识。

临江乡黄柏山村将红色文化与法治宣传教育相结合,依托毛主席视察临江纪念馆,修缮相关设施,完善展陈内容,发掘、总结党领导人民进行法治建设的光辉历史和成功实践,突出宣传宪法和党章、党规,将法治元素融入红色文化、红色故事中,做到老少皆宜、潜移默化。

乡村振兴、法治先行。 如今,法治元素在乡村处处可见,不仅扮靓了乡村,而且让村民和游客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法律意识、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多元融合  精准普法浸润人心

7月16日,市委政法委联合市司法局在澜湖社区举办第15期“市民法治学堂”,聚焦青少年法治需求开展针对性普法活动。

“市民法治学堂”是我市面向市民开展法治宣传的重要载体。每月确定一个主题,组织全市“八五”普法讲师团成员、政法干警、相关执法部门业务专家深入基层,采取法律法规宣讲、专题辅导、以案释法、有奖问答、现场演练等形式,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实现普法工作由群众“被动接收”向“主动需求”转变。2023年至今,我市举办“市民法治学堂”15期,发放法治宣传资料3500余份、法治宣传品570余份,培训教育“法律明白人”等重点普法对象1500余人,受到群众广泛欢迎。

近年来,市司法局不断增强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重要时间节点,深入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多角度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打造“市民法治学堂”“法治夜校”“小板凳法治故事会”等一批特色法治文化品牌,让普法工作更接地气,让法治观念更深入人心。

同时组建法治文艺宣传队伍,长期深入乡村舞台、田间地头、农家场院,综合运用书画、小品、相声、戏剧、舞蹈等艺术形式,开展送法下乡、送法进村等活动,将法治宣传寓于群众生活娱乐之中,引导人们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在强化线下法治宣传教育的同时,市司法局以“互联网+”为触角,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构建“线上线下融合、传统新型并进”的立体化普法新格局,开创“指尖普法”新模式。

倾力打造“法治鄂州”微信公众号,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定期推送各地各部门法治工作动态,介绍法律常识,解读法治热点话题,展现法治宣传教育、法律服务等方面工作成效,为各级各类普法责任主体搭建起展示工作亮点、经验做法和以案释法的有力平台。推出《王律师微说法》网络普法栏目,主播律师根据群众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开展普法直播,为群众答疑解惑,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把惠民政策和法律常识送到群众手上。联合市法学会推出“杰哥说法”系列普法短视频,聘请鄂州本地知名抖音主播为“法治宣传员”,以短视频的方式开展线上普法活动,实现普法宣传有效覆盖。

此外,市司法局推动落实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和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法律法规清单制度,依托湖北省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及考试平台,推动全市国家工作人员经常性学法不断深入,实现网络学法考法规范化、常态化。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成华丽表示,将进一步丰富法治文化阵地内容,创新探索普法形式,增加互动性和参与度,实现普法宣传面对面、法律服务“零距离”,让群众有更多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全媒体记者盛鑫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