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写一封信的念头?给他人或自己

11-25 10:24  

《羽来信》

祝羽捷著中信出版社

祝羽捷以书信形式邀约,向30位学者、作家、艺术家发起提问。

主题聚焦当下备受年轻人关注的话题,例如:爱与孤独、身份焦虑、性别偏见、理想主义与金钱观、丧与倦怠感、隔离与宅……

这是一本真实而诚恳的通信集,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追问,更是对自己的反思与所选生活方式的笃定。

“我时常怀疑自己在做的事是不是有意义。”“这些提问也许不能改变世界,但至少可以理解自己。”……试着摒除铺天盖地的即时信息,回归古典的交流方式,2020年春天,青年作家祝羽捷以书信形式邀约,向陈嘉映、陈晓卿、葛亮、赵松、张定浩、沈大成、黄昱宁、黎戈、韩松落等30位学者、作家、艺术家发出提问,持续一年有余,她与朋友们累计完成了三十多封通信。在这些真诚的困惑与回应中,也许就有你需要的安慰与解答。

重拾古典交流方式,向智者发问

我们能不能找回一种对话方式,建立深度沟通的可能性,一起抵达更广阔的世界。

“附近消失,友邻形同陌路,近在咫尺的人充满误解和敌对。”在写给哲学教授陈嘉映的信中,祝羽捷这样写道。面对交流缺失、理解缺位,祝羽捷尝试书信的方式交流,刻意规避便利,减缓急切与浮躁,沉淀自己的思考与心绪。

她坦诚地把焦虑与感受都放入信笺,寄给朋友,期待真正的触及与共振,不再担心被看到幼稚和不够高明,渴望真诚交流,笨嘴拙舌也是因为真实和强烈。而她的朋友们以同样的真诚做出回应,在书信中回归本质的交流。

关于“如何过好这一生”的提问

祝羽捷有着许多与当代年轻人别无二致的某些困惑:爱、孤独、隔离、身份焦虑、性别偏见、分离与死亡、旅行和艺术、倦怠与丧、隔离与宅……她将这些都写入信中,等待回声。

她与辽京等谈女性在文学中的形象,一致认为女性的故事到现在不是被讲得太多,而是太少。黎戈向她坦陈文艺青年成为母亲的亲身体验,那是在隐藏一部分自我的同时,感受着婴儿鲜活的生命感,读到日本俳句“婴儿看着水仙花”,心软耳软。

她问起生活中微小的幸福感,与《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畅谈美食与童年记忆,“踏踏实实地做一个吃货也蛮好”。而在一个人创造一片花园的过程中,作家石康将生命中不可忽视的时间投注于花花草草,它们也成为了自我的一个参照。匠人精神中对技艺的专注也会为人带来莫大的慰藉,她向作家葛亮说起古老技艺的消亡,“人生的反讽之一,你明明揣着无价之宝却漫不经心,时过境迁才体会其中富含深意的内涵,在拥有和领悟之间总横亘着时间差”。

作家李西闽不避讳自己的抑郁症,谈起无法控制情绪时的痛苦体验,也谈到抑郁症患者被普通人误解为“矫情”的无奈。祝羽捷也分享了一位非常优秀却遭受抑郁症困扰的朋友的故事,在反思中提出:“我们到底有没有正视自己的暗面,我们的悲伤也许更需要被看见。”

在书信对话中梳理认识自己

回归沉静的思考,梳理内心的思绪,写信其实是一个看见自己的过程。经历过这一趟书信之旅,祝羽捷在后记中写道,“写信不但是写给对方,也是写给自己,是一场自发性的提问,也是自我净化,让内心的声音流淌出来,穿越云山雾罩,拨开层层荆棘,逐渐看到一个真实的自己。”

《羽来信》分为六个部分:与她们同行、任何微小的美好都不容小觑、爱与艺术是见自己的过程、向人生发问、当年轻人问年轻人、何为理想生活,包括《30岁就是那道帮人顿悟的光》《时间与寂寞自会淘洗掉生活的杂质》《选择了就去努力,放弃了就不必纠结》《当一个抑郁症朋友没有赴你的约》《我是个年轻人,我只想开书店》等篇章。

读这本书的你,也许会在其中经历一次自我的梳理与明确,有许多想说的话,有想要慢慢地写一封信的念头……

(嘉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