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 | 聆听一座城市的声音

09-05 14:41  

1989年,在庆祝建国四十周年的中央电视台国庆晚会上,北京首钢工人合唱歌曲《风雨同舟》,歌声嘹亮、气势磅礴,震撼了13亿中华儿女的心。那一天,我在乡村家中红砖瓦房里聆听了这激荡人心的声音。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祖国又迎来了七十华诞。七十年的峥嵘岁月,中华儿女风雨同舟,努力建设家园,中华大地沧桑巨变。她,已经不再是任人欺凌、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她,已经不再饱受战乱,满目疮痍。七十年过去,她已经是一条威武强健的巨龙,以一个强国、大国的身份屹立在世界东方。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其间,蹚过多少险滩暗礁,越过多少关口,但是为了民族的振兴与强大,中华儿女一直在努力拼搏。 

拼搏,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五千年的文明铸就中华儿女的铮铮铁骨。1949年10月1日,历经了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人民领袖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天,领袖的声音传遍了全世界。从此,一个民族开始了新的征程。 

滚滚东逝的长江水见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更见证了祖国七十年的巨变,从世界屋脊到东海之滨,从南国到北疆,从城市到乡村……每一天,在祖国的大地上,农业机械的操作声、工业机器的轰鸣声,演奏着时代的变奏曲。在美丽的长江边,我的家乡鄂州,也在这变奏曲中前行。 

1949年5月14日至16日,地方武鄂工作团和鄂城情报站集结了100艘木帆船,解放军四野40军120师、135师连续三昼夜抢渡长江,分三路在鄂城赵家矶、三江口、池湖港登陆,迅速向武汉、咸宁、贺胜桥方向挺进。5月15日,在大西门广场召开万人大会,庆祝鄂城解放。 

1951年4月,为保卫祖国,鄂城第一批志愿军人(918人)入伍。鄂城县第二届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听取关于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的情况报告;控诉日军的侵华罪行,声讨美帝国主义武装侵略朝鲜;制定生产规划,动员组织爱国生产竞赛。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声中,第一批志愿军人离开家乡。城关工商界响应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号召,成立了捐献小组。当年捐款人民币19950万元(旧时人民币)、黄金39.495两、白银6001两及铜币等,共计折合人民币30407.9万元。 

伴随着土地改革的脚步声,爱国生产的劳动号子响了起来。 

在国家工作人员中,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的“三反”运动开展起来;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如火如荼地展开。美国产“福特”拖拉机在路口原种场使用,这是鄂城首次使用拖拉机耕作。 

当拖拉机“突、突、突”的声音响彻原野,农民们脸上绽放出了笑容。 

从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农业合作化让农业生产发生了质的变化。1956年,湖北地方国营鄂城农业机械厂成立,当年生产人力打谷机908台,次年批量生产56型脱粒机。1957年3月25日,湖北钢铁厂(后改名为鄂城钢铁厂)在鄂城西山下破土动工。几千年的古镇、富饶的江南鱼米之乡,从此响起机器的隆隆声。 

1958年,鄂城造船厂在薛家沟创办;武昌至大冶的铁路建成通车,鄂城境内设有6个站点;杨家巷电灌站和配套工程华容35千伏变电站建成;旭光人民公社成立后,国家领导和省领导前来参观丰产试验田。秋收后,领导们再次到旭光公社视察,随同前来的有31位国家级的专家和记者。9月15日,毛泽东主席路过华容区临江乡黄柏山村,下车视察棉花生产,并与当地棉农亲切交谈。1962年11月19日,国家领导和省领导视察杨家巷电灌站。1964年,鄂城通用机械厂出产的脱粒机被国家农机部列为重点产品;次年,生产脱粒机4130台,进入国际市场,出口亚、非、拉美10多个国家。1965年,鄂城县五金农具制造厂出产的四行小麦条播机,在全国农具革新技术展览会上展出,并荣获二等奖。 

一座滨江之城有了轮船的汽笛声,也有了火车行驶的“哐当”声,水陆交通的便利,促进了农业的生产、工业的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赞扬。 

1969年,鄂城化肥厂动工兴建;1970年,八一钢铁厂兴建,新河道樊口大闸动工兴建;1973年,五一织布厂试制成功出口的药纱布,当年生产4.76万米,是当时纺织行业第一个出口创汇产品;1976年,华容临江柳制厂编制的生活用具、儿童玩具等工艺品,供外贸出口,远销法国、意大利、日本、美国、加拿大、芬兰、巴西等国家和港澳地区。1978年,鄂城锻压机床厂与华中工学院共同设计制造的JB57-630吨液压螺旋压力机,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三等发明奖,后改良开发的产品成为国家机械工业部螺旋压力机定点生产厂家,其产品获国家经委“金龙奖”、省科技成果一等奖,产品出口东南亚。鄂州市重型机械厂、鄂州市床单厂、鄂州市苎麻纺织厂……一座座工厂的创建,让一个几千年刀耕火种的鱼米之乡变成新型的工业城市。机器的轰鸣声打破了乡村的宁静,现代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2016年4月,国家民航总局批准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站落户鄂州燕矶,这座工业城市又转型为同城联动之城、航空引领之城、滨水宜居都市。 

七十年来,这座滨江之城一直在改革的变奏曲中前行,曾经的民房、石板巷,已经在大小建筑工地的喧闹声中、挖掘机的轰鸣声中、指挥架上开工的哨声中,变成高大的楼房、宽阔的街道、崭新的公共设施和绿意葱葱的公园。拆迁、重建,城市的规划让人们的幸福指数逐年上升。“补箩筐哦———”“修雨伞啦———”“箍桶哟———”曾经隐匿于老城旧街最熟悉的声音,已经成为老一辈亲切的回忆,散发着清贫岁月的芬芳。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一串吆喝在大街小巷中响起:“修收音机、修收录机哟———”“修缝纫机哟———”“修电扇、手表哟———”“修影碟机哟———”新世纪之初,带着南腔北调的吆喝无法进入一个个洁净整齐的新小区,但在老城区的一些小巷里,又飘荡着这样的吆喝:“收旧电脑、旧手机、旧冰箱、旧空调哟———” 

城市的蜕变与新生是需要时间的,鄂州用了七十年。回想这多元化的声音,一座城市在复调式的声音中日渐成长。如今,这座城市又更换了新的音色:晨风中,社区广场上飘来了《好日子》的旋律,一群妇女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游乐园里,孩子们从滑梯上滑下来,兴奋地喊叫着。洋澜湖边的亭子里,年轻漂亮的女孩专注地拉着小提琴,修长的身影成为湖畔最美的剪影。滨湖桥边的杨柳下,一群爱好音乐的市民吹拉弹唱,自娱自乐。晨跑和夜跑的脚步声,轻快而敏捷。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后,聆听这座城市声音的方式多了起来,它不再是单调地听说书、看地方戏、看巡回电影,而是举办文化大讲坛、听音乐会、参加读书会、举办演讲比赛、民众周周乐……不久后,还会有飞机的引擎声掠过城市上空。 

作者:余凤兰

责任编辑:程丽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