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耀鄂州 | 不变的诺言

11-20 16:41  

每天,当晨曦微露,68岁的宋灯朋就起床忙活了。

穿衣、洗漱、刮胡子……料理好哥哥和弟弟后,宋灯朋又赶忙到厨房洗菜做饭。吃完早饭,他还要赶去做工。

这种持续运转的生活状态,宋灯朋早已习惯。他说:“累一点没什么,累了说明有事干,日子有奔头,离幸福更近了。”

不离不弃,坚守半辈子承诺

昨日,记者来到五里墩村宋灯朋家。他的两个兄弟虽患有智力残疾,生活不能自理,但眼前的他们,衣着干净,精神状态也不错。

“父亲临终前,我承诺要照顾好哥哥、弟弟。只要我有吃的先给他们吃饱,有穿的先给他们穿暖,绝不会丢下他们。”宋灯朋说,父亲去世后的30年间,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幼时,因家境贫寒,治疗不及时,宋灯朋的哥哥宋灯高、弟弟宋灯元,先后因病造成智力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宋灯朋也因2岁时误诊落下腿疾,至今走路仍一瘸一拐。

宋灯朋的父亲是个地道的庄稼汉,没上过一天学。面对家庭的不幸,坚强的父亲和母亲一起,靠着种庄稼的微薄收入,拉扯3个儿子一天天长大。

1987年,父亲积劳成疾离开人世。失去顶梁柱,全家人沉浸在悲痛之中。

屋漏偏逢连夜雨。宋灯朋本想着和妻子共同奋斗,撑起这个大家庭,谁料父亲走后不久,妻子也因病离他而去。

接二连三的打击,让宋灯朋一度陷入绝望。

5个孩子在读书,母亲和两个兄弟都靠他养活,家里的情况让他没有多余的时间悲痛。“自己是家里的支柱,不能被击垮。”带着这样的信念,宋灯朋迅速振作起来。

不屈不挠,31载“单腿”风雨路

身体有残疾,就业是一大难题。为维持生计,宋灯朋种田、养鱼、卖水果。空闲之余,还到村办轧钢厂打零工。

每天,忙完农活的宋灯朋,骑着一辆旧摩托车,来到村办轧钢厂。刹车、熄火、下地,一连贯的动作,很是熟练。然而,让人揪心的是,这套动作是用一条腿完成的。

不论是晴天还是雨天,宋灯朋都骑着这辆破旧的摩托车在田间和工厂来回奔波。

“天天这样劳累,你也不歇一歇呀?”

“习惯了。你看,我身体棒得很。”面对街坊的关切询问,宋灯朋笑着说。

好景不长。1996年,村办轧钢厂关闭,宋灯朋失去了工作。头脑灵活的他,又在村边设立洗石灰加工点,通过艰苦劳作,换取收入维持家用。

守着对父亲的承诺,宋灯朋用一条腿撑起一个家,他侍奉母亲、照顾兄弟、养育儿女,在风雨中走过31年。

润物无声,子女接过“爱心棒”

在宋灯朋的照料下,母亲安享晚年直至去世,5个儿女也已成家立业。

卸下家庭的担子,宋灯朋一心照料两个兄弟。

哥哥今年72岁,弟弟58岁。随着两个兄弟年岁已高,原本住在二楼的宋灯朋,搬到一楼与他俩对门住,便于夜间照顾。

每天早晚,照顾两人梳洗安睡。季节更替时,悉心增减他们身上穿的衣服、床上盖的被褥,不让他们热着、冻着。

在宋灯朋的悉心照料下,哥哥、弟弟的身体还算健康,没患过大病。

为减轻宋灯朋的负担,自2002年以来,村委会多次提出将两个残疾兄弟送到市城市福利中心公费供养,宋灯朋每次都婉言谢绝。

“能照顾一天就照顾一天,我们仨兄弟永不分离。”宋灯朋拉着兄弟的手说,“我们舍不得分开,也不可能分开。”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宋灯朋的言传身教下,子女及孙辈们不自觉地接棒照顾两位残疾亲人。

近年来,子女们虽都各自成了家,但一有空就回到这个“老家”,帮助照料两位残疾亲人,从没有说过一声怨言。一个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帮互助、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延续传递着文明家庭的大爱美德。

(鄂州融媒体中心记者戴静  责任编辑邱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