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帜引领,深度关切!鄂州日报《时评》专版第三期与您见面了!

05-10 15:35  

  

花拳绣腿练不出“绣花真功”

□李洪江

近期,“全球首个、投资120亿”,这两个抓人眼球的关键点再次提振鄂州市民的精气神,说的便是于4月24日签约落户鄂州的三安光电高端LED芯片项目。

鄂州市委、市政府透露,项目是“经过短时间的密集跟踪衔接和积极争取”而得。大动作的背后肯定有其精彩之处。一句极普通的语言里藏着多少不普通的故事。

“短时间”、“密集”,两个词很是普通。细品味,密集到什么地步?有多大强度?没有亲历,恐怕难能感同身受。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其中的功夫绝对是“绣花真功”,而不是“花拳绣腿”。

“绣花真功”,到底是一种什么功夫?湘绣,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民间对其进行了这样的描述,“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

绣花,一针一线,细致活儿,绣什么像什么,体现的便是精细功夫。要做到这一点,不下点苦功、真功,靠花拳绣腿的“秀功”是练不出来的。

当年,我市争取一个重要项目时,有这样的细节令人难忘。为寻求多方支持,项目专班向不同的对象撰写报告,现场准备材料,挑灯夜战,字斟句酌,说多了怕啰嗦,说少了怕表达不够。针对年长的对象,还将每份文件的字号以120%的比例放大,便于阅读。

就连报告材料的字号都想到了,足见工作专班的功夫下得之深、之细。再看三安光电高端LED芯片120亿元的项目签约落户,“短时间”、“密集”,意味着这同样是一场高强度的攻坚战,枪法不准,功夫不深,攻城恐难。

当下,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不断进步,5G时代来临,由粗放发展向精细管理迈进,既是趋势,也是时代的要求。如何精细?其实,也很具体、可感。

优化营商环境,如何破解企业反映的痛点、难点、堵点,让企业家一展身手,各显其能;项目招商,如何做到知己知彼,精准施策,引进符合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四梁八柱”;扶贫攻坚,如何号准“贫脉”,针针扎到“穷穴”,招招治到“穷根”;社会管理,如何确保群众生活的“微痛点”能得到及时纾解,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这些都是“绣花真功”的试剑石,靠“一呼二诈三拍”的老模式工作已落伍了。

就社会管理来说,失信行为、物业乱象、机非混行、黑臭水体等等现象,都是构成城市社会的细节。这些多是市民茶余饭后的谈资,备受诟病,谈及此,大家既恼火也无奈。令人高兴的是,眼下,这些细节已纳入我市正在实施的“九大工程”之列。

作于细,能成事。无论是在经济发展的项目建设战场,还是社会管理的社区乡村,不仅要清醒地认识到“看花容易绣花难”,更要在实践过程中做到“武松绣花———胆大心细”。同时,既要有“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豪情壮志,也要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上乘用心功夫。

一句话,下一番绣花功夫,用十分打铁力气,把控细节、打造精品。

给仪式注入活的灵魂

□刘莲珍

岁岁谷雨,今又谷雨。今年市作协谷雨笔会在华容区举行,全市近百名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参加采风活动。

“谷雨笔会”创办于上世纪末,至今已连续举办了22届,22年的坚守成就了一个文化活动品牌,也成就了鄂州文艺界的一个盛大节日。每逢一年一度的“谷雨笔会”,鄂州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们都会带着满腔热忱盛装出席,通过这个平台相互交流,拓宽视野,展示创作成果,引领文学风尚。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各类群众性活动在鄂州风生水起,如“周周乐”、“周周演”、“周周讲”等群众文化活动,油菜花节、蓝莓节、红枫节等文化旅游活动,“村村乐·百千万”等系列健身赛事活动,“春暖花开”等志愿者活动以及各行各业适时开展的各类活动……这些活动无一例外地注入了一种盛大的仪式感,传导着一种价值认同和精神取向。

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需要仪式感。仪式感是一种倡导,可以发挥教化作用。举办各种活动其实就是用一种庄重的仪式,唤醒人们内心对某种事物的敬畏感认同感,激发一种神圣的使命感,从而更加认真地履行使命。

然而,仅有仪式感是远远不够的。大众认同感只是一时的激励,并非长久之策。有些活动呼拉拉来静悄悄去,虎头蛇尾,甚至昙花一现,最终被岁月的大浪拍死在沙滩上。这些中途搁浅的“航行”,要么是载体本身脱离群众,背离初衷,曲高和寡;要么简单肤浅,为仪式而仪式,让仪式标签化,缺乏生命力;要么没有自己的个性,不注重互动性、体验性和本土化,单一同质,单调乏味,最终被时代抛弃。

仪式重要,内涵更重要。有内涵的仪式才有灵魂,才能让活动走得更远。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生存法则中,经过年年岁岁的经久洗礼,那些坚持下来的活动无一不注重灵魂的塑造:以百姓为中心,尊重百姓需求,让人民大众成为活动主角;坚持“三贴近”,凸显本土特色,让活动更接地气;注重活动策划、组织,在内修气质上大做文章,让质量和效果并驾齐驱……用仪式启航,用内涵护航,让这些活动最终成为激流勇进的强者,活成了某一行当的品牌,既服务了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了广大人民群众,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品牌效应,产生了积极社会效果。

灵魂也需要用源源不断的供给来滋养。再经久的东西一旦陷入套路化、模式化,容易滋生倦怠,让有意义的事情后劲乏力。那些坚守下来的活动品牌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创新和突破的问题。在坚守中不断创新和突破,是大势所趋。

作为组织者,要创新思维,用心策划,灵活运用资源与空间,不断将品牌升级换代,让形式与内涵相得益彰。比如,从细节入手,寻找创新之处;从方式方法着力,探索创新之举;借助外力,拓宽创新之路。作为参与者,要走出应时应景的误区,摒弃热热闹闹的“看客”心态,以积极和敬畏的态度,共同呵护品牌的品质。与此同时,品牌的持续发力,离不开多方面的支持与配合。政府政策、资金的支持,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也至关重要。唯此,才能为庄重的仪式注入活的灵魂,让仪式更有质感,让群众性活动走得更远、更精彩。

读书日与日读书

□蒋康康

4月23日,网络上流传了一段题为《你读书的样子,真美》的视频。说的是,某城市地铁开辟读书专列,一车厢的乘客捧书静读,迎接“世界读书日”。

抛开对地铁运力的影响不谈,在平时就拥挤得连看手机都觉得困难的车厢里,能这样“闹中取静”吗?对此,笔者想到,读书是好事,是不是也要挑个地方,避免有作秀之嫌。

古人可以“三上”(马上、枕上、厕上)读书,那是因为这个“三上”看上去不太雅,但也提供了读书的宽松时间,而几分钟一站的地铁能成吗?

书能明志,书能滤心。笔者觉得,“读书日”不应看作是节日,以商业的喧嚣来烘托,甚或捎上作秀的痕迹。它应是一种提示,提示我们养成“日读书”的习惯。

读书的意义,古今均有论述。陈寿《三国志》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有“好读书,不求甚解”之语。不论采取何种方式去读书,古人读书重在行动,而不是形式。

其实,读书更是一个私密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的亲密对话,是当局者与旁观者的情感专线。古人嗜书如命,读书前还要沐浴更衣,洗洗手,照照镜子,生怕把书给弄坏了。

今天虽不必如此夸张,手机、电子书等数字化阅读产品也早已走进寻常百姓家,但起码也要在安静的环境下静心阅读。

读书还要选择一本好书。朱光潜在《谈读书》中说,读书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人一生精力有限,我们应该尽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反复咀嚼,从而逐渐养成读书的习惯。学生应避免被教科书捆绑,上班族应避免被专业书裹挟。假以时日,读书的过程才会像呼吸一样自然而然,而不是镜头里的地铁集体捧书。

近日,人民日报公布了第1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国人在2018年的平均阅读量是4。67本,这的确不是一个文明古国应有的成绩。

“读书日”里谈读书,谈的其实是希望大家都能养成“日读书”的好习惯。只有这样,中国人的文化素养才能显著提高,书香中国才会更香。

“996”就是“奋斗精神”吗?

□曹彦

近期,网上有关“996”(朝九晚九、每周工作六天)的讨论依然在持续。这个始于一名程序员的吐槽,因马云、刘强东等互联网大佬参与而“激烈”起来的话题,触发了一场大讨论。

正方坦言,这是一个奋斗的时代,成功的背后往往需要异于常人的努力与付出。反方愤慨,劳工权利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工作时间,8小时制不容侵犯,这与“理想”和“奋斗”无关。

“996”就等于“拼搏”“奋斗精神”吗?

笔者思索这个问题时,恰逢近日本报一版推出《爱国情奋斗者》栏目,这里有一批本地各领域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人物,他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祖国建设发展矢志奋斗。

“荆楚楷模”苏柳英是残疾朋友的知心大姐,工作不分分内分外,常常自掏腰包助残解困;“全国劳模”肖军撬开困难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上班早一点,下班晚一点,班中抓紧一点”,他说,忘我的冲劲是人生最大的财富……他们身上,无不洋溢着爱国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这些忘我奋斗的劳模,在常人看来,都有些疯狂、近乎傻。在一些人心目中,劳模的光芒有些黯淡了,劳模的热度有些冷却了。劳模成了嘲笑人、挖苦人、戏谑人的口头禅,成了“不开窍”、“不灵光”、“傻老冒”的代名词。

笔者在该栏目稿的采写中,曾向奋斗者们提问,“长时间这样奉献,不觉着累吗?”答案无一例外,“因为热爱,就不累!”

因为热爱,一切都变得容易忍受和有意义。和“996”填鸭式的被动加班不同,奋斗者们往往眼中有光,脚下有力量,心底有追求。

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不是靠加班刷存在感的“996”,而是有上进心和主人翁精神的奋斗者。

苏柳英说,当一个个残疾孩子在“苏柳英小组”的帮助下露出笑脸,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关爱残疾人队伍的时候,她看到“小我”价值与“大我”利益的高度统一;肖军说,程潮矿区的劳模精神演绎了矿山从贫瘠荒凉走向高楼鳞次栉比、绿荫覆盖的风采,新时代的劳模精神并不是拼身体蛮干,是向着目标不断学习提升、坚持不懈的精气神。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兴。有精神就有支撑,有支撑就有力量。奋斗精神是一种取向,是一种人生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奋斗者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脊梁,奋斗是时代的标杆和旗帜,是精神高地的一面旗帜,是熠熠生辉的一个标志,奋斗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

今天,也许不一定要像铁人王进喜那样以肉体的透支弥补科技的不足,不一定要像掏粪工人时传祥那样以超常的劳累支撑平凡的岗位,但我们不能眼高手低、好高鹜远,也不要自惭形秽、自暴自弃,而要笃定专注、气出一孔、水流一注,不断求实求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而今,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发挥劳动模范的示范导向作用,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弘扬具有时代特征的奋斗精神。我们要与时俱进,为奋斗精神赋予更深更广更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姜亚娟:巧手“织”匠心

记者琳茜

4320个线锭,她能在密密麻麻的运行中的细纱里精准找到断掉的线头,创下47秒接好10个线头的纪录(行业标准为60秒接好10个线头);

凭借精湛的技艺,她多次获得职工技能竞赛细纱值车第一名;2018年4月被评为首届“华容工匠”。

她兢兢业业,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其他工友,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谱写了一曲动人的纺织女工之歌。

她就是姜亚娟,湖北枫树线业有限公司一名普通挡车工,从事细纱值车工作10余年,连续多年在公司举办的劳动技能竞赛中获得“操作技术能手”、“细纱值车一等奖”。

虽然只是运转车间很普通的一名值车工,但是姜亚娟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负责、任劳任怨,始终以“将复杂的事情用简单的方法做,将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一次一次的把它做好”的工作原则,赢得了公司领导和同事们的赞赏。

从学徒工到公司的技术能手,姜亚娟每天面对着重复且单调的车间工作时,从来没有抱怨。相反,为了练就“稳、准、快”的特点,她苦练操作技术,每天8小时,脚不停步,手不停活儿,要求自己“不放过一个疵点,不出一寸不合格的纱”。

值得骄傲的是姜亚娟在产品质量、节能降耗上刷新纪录,创出“万锭无坏纱”的最高纪录。从手指缝里要节约,最大限度缩短细纱的切断长度,节约纱条,空锭率控制在最低程度,减少回花发生量,一年下来节约原料135公斤。每年生产任务完成率为110%,给公司创造了巨大的价值。

在车间生产任务比较繁重的时候,姜亚娟忙得连喝口水的工夫都没有,只要是在她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她都会不自觉地走过去帮助同事,每当车间有新招员工,她也会负责对新员工进行操作培训,调动新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提升她们的责任意识、安全常识。

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姜亚娟对新员工要求十分严格,要求她们反复操作,直到每个新员工考核合格,都能自己独立操作,她才放心。

在这样温暖和睦的工作环境中,只要谁有困难,她所在班组的姐妹们都会相互帮助,关心彼此,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增添了和谐的气氛。

姜亚娟常说:“企业培养了我,我们就应该以良好的工作姿态和百倍的工作热情、干劲投入到工作中,将汗水化作能量,为公司发展贡献一份自己微薄的力量。”

万亩鱼池有了“及时雨”

通讯员周兆铭

“看到了‘红马甲’,我们渔民有底气,谢谢你们供电人。”5月6日,鄂城区供电公司“及时雨”党员服务队,在杜山镇三山村巡视鱼池电力线路设施时,三山村党支部书记李文志在100多米开外的鱼池堤埂上快步走过来,分别与供电人握手打招呼。

“我们三山村,世世代代都是渔民,全村764户人家中就有628户养鱼,精养鱼池有9800亩,散养鱼池有6000多亩。多年来,党的惠民政策,让渔民的日子逐步达到了小康水平。”李文志自豪地介绍道。

“没有电力作支撑,养鱼致富根本没把握。如果不是供电人随叫随到,养殖面积也不可能只增不减。”养殖户吴小波在鱼池边给鱼池增氧时接过话题说。

李文志回忆道,三山村5组村民袁细秀,在三月初的一个晚上,刚刚为鱼池消毒灌水后,当将1500公斤草鱼鱼苗放入鱼池,准备打开增氧机给鱼儿增氧,可一送开关,增氧机一点动静也没有,这可急坏了袁细秀。

危难之时,她一下子想到了供电人,打开手机,一个电话打到了邵礼明。邵礼明接到电话后,二话没说,就和邵云良骑摩托车赶到了袁细秀家的鱼池。经检查发现故障是袁细秀家的鱼池线路氧化短路,经过半小时的处理,终于让增氧机喷出了欢快的水花。

“我养了几十年的鱼,要说起供电人的好,那是几天都说不完,628家养鱼,每家都能说出几个供电人为他们义务服务的故事。我为供电人点赞,更为共产党员服务队点赞。”一旁的吴小波,说到供电人优质服务的故事如数家珍。

吴小波介绍,上个星期天的晚上九点多钟,家里十几亩鱼池晒池后还没来得及灌水,850公斤鱼苗刚下池就遇到增氧机停摆,查了很久也查不出什么原因,万般无奈拨通了供电所那熟悉的电话号码。不到半小时,就有两位供电员工赶到了,很快查明了增氧机不转的原因。

“我们三山村16000多亩鱼池,保守估算,每亩产鲜鱼1000公斤,就是1600万公斤,按我市100万人口计算,每个人可以吃到16公斤三山村的鱼。这一切都离不开电,这一切都离不开供电人。说到供电人的服务态度,我只有一句话,共产党员服务队的大旗在三山村的渔民中一直都在高高飘扬。”李文志说。

(来源:鄂州日报 责任编辑邱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