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帜引领,深度关切!鄂州日报《时评》专版第二期与您见面了!

04-18 10:14  

有机,还有多少答题可做

□胡倩

有机,当下一个倍受关注的热词。无论农贸市场还是超市,很多经营者皆以“有机”为卖点吸引顾客,有机产品也由鲜有问津,变得备受追捧。

近年来,“有机牌”成为我市生态农业发展打出的一张好牌,如杨叶、涂镇、沼山等地的有机水果已在一、二线城市热销。不过,尽管我市已有82个有机认证产品,但受市场、价格、消费观念等因素制约,部分有机产品闯荡市场的路走得并不十分顺畅,一些致力于生产有机产品的企业踯躅前行。

在有机产品形势一片大好背景下,我市的有机产品还有多少答题可做?

被一直看好的产品,为什么没能将消费者的“心动”转为“行动”?首先,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价格问题。在崇尚质优价廉的传统消费观念里,“太贵”成了这些有机产品“高冷”的主因。记者从随机采访的80位市民的问卷中发现,大部分消费者认为如果有机产品质量好且价格在合理范围内,他们会选择购买。市民李女士直言,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有机产品,那就是“贵”,如果用三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太贵了”。消费者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高价背后,没有人告诉他们高价和高品质之间的联系,包括产品如何在源头、品质、过程及体验等方面让人放心。李女士的话很直接,但很有代表性。有机产品拿什么来打动消费者?通过宣传树立消费信心很关键。这些年,我市有机农产品发展迅速,但宣传的力度远远没有跟上。有机产品之所以贵是因为产量低、投入高,有着极为严苛的生产标准。但对很多普通消费者来说,“有机”还仅仅是停留在一个简单的概念层面,他们绝大部分并不完全清楚什么是“有机”,更不了解有机产品能带来哪些好处。在什么都不清晰的情况下,如何让大众消费者完全信任、接受有机农产品?如何让他们心甘情愿购买有机农产品呢?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各有目标消费群体,让有机农产品更贴近消费者,加强宣传势在必行。只有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多手段的宣传,让消费者真正的了解“有机”,让“有机”等于健康,“有机”等于高品质生活的观念真正深入大众消费者的内心,他们才可能真正的信任并接受有机产品,最终产生消费。

其次,有机产品之所以“叫好不叫座”,跟生产者本身的战略选择也有一定的关系。我市一家有机产品生产基地,占地141亩的有机产业园每年生产大量的有机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但从去年8月份起,该产业园开始缩减有机产品的种植规模,部分土地不再按照有机蔬果标准种植。产业园负责人表示销路不是很好,再加上有机产品生产成本较高,占用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最后不得不忍痛调减。无独有偶,另一生态农庄从普通养殖变为生态养殖,也遭遇“成长的烦恼”,最后同样是缩减生态养殖规模。如何解决这些“烦恼”,是生产者需要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作为新生事物,有机农产品从源头到餐桌,最终得到消费者的青睐,不是“短平快”而更像“马拉松”。在这个过程中,不只有明媚阳光、万紫千红,同样也面临寒风冻雨、风暴沙尘。农业产业本身就是一个投入大、周期长且风险高的产业,有机农产品面临的困难则更多,包括生产模式、营销策略、消费习惯等。作为这方面的投资者,仅有满腔热血、深沉情怀是不够的,更需要久久为功的定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种类、口味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就拿蔬菜来说,消费者不可能一年到头只吃有限的几样有机蔬菜,时间久了,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和厌烦情绪。因此,要想真正让有机产品长久地占据大众的餐桌,有机产品的生产企业一定要不断丰富产品的品种,让消费者随时都能吃到新鲜的、丰富多样的瓜果蔬菜,这样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热情才能持续下去。另外,对于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来说,面向大众消费者市场推广自己的产品时,还要努力构建诚信机制,争取将有机农产品生产管理的透明化纳入企业运营机制当中来,虽然这对某些产品有些困难,但也有些企业已经开始了有益尝试。全国有机农业开拓者、龙头企业———上海“食全食美”公司默默耕耘,厚积薄发,已形成集有机农产品生产、采购、包装、保鲜存储、冷链配送,以及线上线下的销售渠道、有机体验馆餐厅、户外烧烤体验、有机草莓采摘及娱乐为一体的生态有机农业产业链,实现了有机农产品从“田园到餐桌”一站式快捷服务。所以,生产有机产品的企业一定要策略明晰、主动出击,把树立品牌、扩大宣传、丰富品种、透明管理等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可能顺利促成有机农产品打入市场,从而获得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和信赖。上述生态园负责人也表示,调减有机产品只是暂时的,他们会努力做好有机“功课”再出发。

除以上两点外,记者在市内一些大型商超调查时发现,标识混乱也是消费者对有机产品望而却步的原因之一。当前,市场上打着有机招牌的产品鱼龙混杂。这样,不但对真正有机产品的销售造成一定冲击,而且也给消费者的选择带来极大难度,大大降低了他们对真正有机产品的认可和信任,不利于有机产品市场的健康发展,阻碍了有机产品走向大众消费者餐桌的步伐。因此,要加强有机产品市场的监管力度,对于那些达不到有机标准的所谓有机产品要坚决予以退市。同时,加强对伪造、冒用、超期、超范围的认证证书、认证标志和违规认证现象的整治,塑造有机产品市场的诚信机制。对企业来说,应积极加强产品认证工作。有机认证是国家认可并大力推广的一种产品认证形式。通过有机认证,相当于给产品贴上了一张优于其他产品的金色标签。只有积极认证,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才能真正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不断地保护自己。同时,只有通过认证,产品才能获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可和信赖,从而真正走进大众消费的餐桌,不断做大做强。最后,有机产品想要发展,少不了政策的支持。相关部门应多深入企业指导,落实有关政策,给予金融支持,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记者采访时,很多有机产品投资者说,涉足有机产品这个行当,是痛并快乐着。诚然,走这条路需要经年的坚守,需要高超的市场智慧,但前景一定是光明的。有机良心品,杯盘营养丰。夙梦指日圆,展翅亮雄风。期待我市有机产品的发展之路更加宽广!

为鄂州工匠集﹃赞﹄

□刘磊芳

第二届“鄂州工匠”投票开始啦!看到15个候选人的事迹介绍,笔者忍不住启动了为他们点赞、集“赞”模式。

他们个个都身怀绝技。

有带头攻关井下无人驾驶电机车项目、年降成本222万元的发明创造者;有目测即可准确估量沼液PH值以及沼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含量的沼气物管员;有潜心钻研种茶制茶技艺的“技能大师”;有同时值守9台机器、4320个线锭,创下47秒成功接好10个线头纪录的纺织女工;有“千刀不乱、万剪不断”剪纸技艺的“工艺美术大师”;有独创国术点穴法的“飞针神手”;有练就了一手“闻(气味)、听(声音)、看(零件)、摸(温度)”检车绝活的货车司机;有参与成功研制世界首台全数字PET/CT医疗装备的软件工程师以及活跃在金刚石刀具、柔性风管、电气等制造领域的工匠……他们每个人都把自己手中的活儿做到了极致。

这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的工匠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诠释精益求精、攻坚克难、创新超越的品质,把每件事情“做好、做专、做精、做透”。这,就是工匠精神。

庄子的《疱丁解牛》,让我们知道何为“游刃有余”;欧阳修的《卖油翁》让我们知道何为“熟能生巧”。为“鄂州工匠”点赞、集“赞”,是希望更多的人了解他们、宣传他们,让他们的“匠心”口耳相传。只有被身边的典型所感染所打动,才能“心向往之”。纺织女工、货车司机、按摩师、沼气物管员……都是我们身边熟悉的普通人,并没有自带任何光环,只是因为拥有一颗“匠心”,才练就了常人没有的绝活,使他们自己成为“发光体”,影响和照亮更多的人。

当然,我们在动动手指头为“鄂州工匠”集“赞”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他们的工匠精神。

2019年,是我市深入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大干之年,高质量发展呼唤更多的“鄂州工匠”和有工匠精神的企业。有工匠精神的企业会不断追求完善,致力于把产品做到极致。比如杜肯公司,主动放弃大众化产品的订单,专注于柔性风管、绝热材料的研发制造和应用,一心一意朝着高端目标前进。因为精益求精,因为不断创新超越,杜肯公司勇夺行业冠军,把生意做到了美国苹果总部新大楼。本报正在推出的“解码鄂州隐形冠军”系列报道中的企业都是匠心独具的典范,他们的存在,为鄂州的高质量发展增添了光彩、增加了后劲。

来来来,大家一起来集“赞”吧!让“鄂州工匠”在我们的朋友圈里热起来、红起来。

人车互让:让的是礼,守的是法

□周洪文

四月的鄂州仿若大自然的盛宴:桃李竞放,垂柳幕烟,玉兰悠然,还有路边不知名的花朵尽情怒放,红的、白的、粉的、紫的……在全城极尽奢华地铺展!人间四月天的美丽,在大街小巷总能信手拈来。

在行走中品味这座城市的风光,每个人都不禁会发出鄂州真美的赞叹。在身临其境中体验这座城市的文明,我们都能切身体会到鄂州近几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但是,对于展示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斑马线,却让不少人心中发憷。笔者有傍晚散步的习惯,从所住小区到洋澜湖散步,必穿一个斑马线,每天遇到的总是:疾驰而过的汽车,面对斑马线,极少有车减速、停车,有的非但不减速,甚至加速,有的还夹带着阵阵鸣笛声从身边风一般地掠过,每次经过都提心吊胆。

斑马线,是承载着生命权的交通标识,它彰显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关乎人的生死!与生命相比,时间、物质永远不可相提并论。机动车礼让行人,在斑马线前让一让、慢一点、停一停,有礼节、礼貌地避让行人,不争不抢,让行人优先通行,并不会耽误什么,利己利人,可为何少有司机做到?这反映的是一个人社会公德的失守。别小看斑马线前的一脚刹车,它传递的是一种精神、风度和涵养,折射的是一座城市的温暖和文明。当然,礼让是相互的,车要让人,人也要让车。行人在过斑马线时,也当停一停、看一看,确定安全后,再快速通过。在车辆行驶高峰期,不妨等等,或是聚集更多的行人一同穿过,尽量还道路多一份畅通,留给自己多一份安全。

如果说道德是高线,那么法律就是底线。人车互让,让的是礼,守的却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条:“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机动车行经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时,遇行人横过道路,应当避让。”同时,道路交通安全法,对行人和乘车人的通行也作出了明确规定。遵守交通法规,规避斑马线上的风险需要机动车自律守法,对于擅闯斑马线、机动车不礼让行人等交通违法行为,应依照交通法规予以处罚,体现法律刚性约束;行人也应遵守红绿灯规则,增强对斑马线这一“生命线”的敬畏。

行人不一定是司机,而司机一定是行人。今天,司机不让行人;明天,当你是行人时,司机也不让你,反之亦然。只有做到机动车自觉礼让,行人自觉律己,你让、我让、他让、大家让,就会让出秩序、让出和谐、让出安全、让出幸福。在人车相互礼让中,使文明行车、文明行走成为这座城市传播文明的符号、成为捍卫法律尊严的行动。如此这般,我们城市的斑马线,就会成为鄂州街头亮丽的风景线。

变“纸上有痕”为“心中留印”

□邓冰

前不久,市委出台《鄂州市作风建设“治庸、提能、问效”三年行动方案》,提出要着力解决检查过多过滥、履责过度留痕等问题,以督促党员干部直奔一线、直奔现场推动工作落实。这既彰显了求真务实的品格,也体现了真抓实干的决心。

毋庸讳言,近年来,“痕迹管理”已成了考核迎检的“规定动作”,工作都要“留痕”,考核必看台账。每当检查组一到,迎检对象就会捧出一摞摞资料,整齐地码放在台面上,像小山似的,蔚为大观。

说到底,“痕迹管理”只是为了推进工作、强化管理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它既非日常工作的全部,也不应成为检查考核的唯一尺度。倘若检查工作只热衷于听听汇报、翻翻本子、看看展板,仅凭资料台账的有无多少来衡量工作质量的优劣高低,就会导致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从而挤占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可能被“痕迹”表面上的花团锦簇迷惑,从而掩盖问题的存在,拖延工作的推进,规避责任的落实。

“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原。”要校正跑偏的“过度留痕”,让干部“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在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就应当更大力度地改变以“留痕”多少评判工作好坏的考核方式,建立起务实管用、科学有效的考评体系,多到现场看,多见具体事,多听群众说,用实干考量,用实绩说话。毕竟,实干最有说服力,实绩是最有力的证明。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纸上留下“痕迹”,不等于工作有实绩;工作有实绩,则必定会留下“痕迹”。真正的“痕迹”,应该留在群众的心坎里,书写在厚实的大地上。

敬业的路越走越宽

□蒋康康

3月11日,本报刊登了一篇题为《一路风雨一路歌》的人物通讯,讲述了全国首届“十大最美货车司机”柳仕安的故事。文章一经发表,便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

柳仕安,湖北大通互联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物流分公司的一名货车司机。从业28年来,他以车为家,与路作伴,货场、工地一线牵。抢险救灾现场留下他的背影,千里运输征途留下他的足迹。是什么支撑着他数十年如一日的风雨兼程?又是什么带给他迎难而上的魄力与勇气?是敬业精神!正如岁末年初的那场全民集“五福”的大狂欢,“敬业福”一直是其中的抢手货,敬业的“行动成本”往往是最高的。一百年前,梁启超先生在《敬业与乐业》的演讲稿中,专门阐述了什么是敬业精神。他认为,敬业就是“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为了这份心无旁骛的坚守和执着,柳仕安付出20多个春节未能和家人团聚的代价,换来的,是抢险救灾现场的平安,是货物准时准点的到达,是广大客户的一致好评。

在柳仕安看来,敬业,不仅是敬重自己的职业,更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奉献。歌手苏芮唱道:长路奉献给远方,玫瑰奉献给爱情,雨季奉献给大地,岁月奉献给季节。柳仕安则是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奉献给热爱的岗位。当同事遇到困难时,他总能伸出援手;当自然灾害降临时,他总会冲在最前方。甘于奉献的柳仕安,也在奉献中实现了人生价值。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爱岗敬业的奋斗者们共同绘就了新时代最为鲜亮的底色。让我们带着敬业精神,踏上越来越宽阔的大道,书写美丽的人生华章!

(来源:鄂州日报 责任编辑邱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