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场战争导起的主儿是谁?
他,就是东晋一心想篡权夺位的辅政大臣桓温的幼子桓玄,他的野心和手段更超过了桓温。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孝武帝被内宫人杀死,太子司马德宗即位,是为晋安帝。
由于新帝年幼,晋王朝已处于分崩离析的局面,一些心怀不轨的朝臣,就紧锣密鼓拉开了争权夺利战争的序幕。到元兴二年(公元403年),桓玄击败对手,先后斩杀了殷仲堪、杨俭期、司马道子和司马元显父子等大批朝臣,独揽了朝廷军政大权,假传圣旨封自己为楚王,并逼迫安帝亲自在殿前把九锡授给他。这实际就是逼晋安帝让位,他要夺司马氏家的天下自己称帝。
桓玄篡位后,更是骄奢淫侈,朝野上下困苦不堪,怨声载道。元兴三年(公元404年)二月,北府兵将领刘裕、何无忌、刘毅等,从京口起兵分数路向建业(今南京)杀来讨伐桓玄。桓玄惊恐万分,一面派兵阻击,一面带着儿子、侄子等向西奔逃。到了浔阳(现九江市)后,也不敢居守,挟持着被他安排迁居在此地的晋安帝,并欺骗安帝说是迁都,一同逃到江陵,公开称帝,重新任命朝廷文武百官,并在荆州地区大量征兵。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征集了2万余兵和大量船舰及其武器装备,于3月间,又挟持安帝,率领2万余兵将,驾着战船顺江东下,想杀回建业。当桓玄的船队浩浩荡荡出了武昌(今鄂州)的三江口,却见刘裕、何无忌、刘毅率领的船队,高挂着“迎安帝、伐无道”的旌旗迎面而来。做贼心虚的桓玄不知其有多少兵马,慌忙传令停止前进,将战船停在黄州赤壁矶前江中的峥嵘洲(现名得胜洲)边,在洲上安营扎寨,准备与刘裕、何无忌、刘毅的讨伐军对抗。但他心里还是十分不安,在自己的船边安排了小船,做好随时逃跑的准备。
2
峥嵘洲那时的面积很大,上抵粑铺以上,俗称洲头,下抵樊口,俗称洲尾,上下15公里,宽约5公里。洲上无人居住,尽是芦苇丛林,东西两岸地势都不高,没有筑堤,全是湖泊沼泽,江湖相连,也是遍布芦苇,人迹罕至。
北府兵将领刘裕、何无忌、刘毅等率兵攻下建业后,又一路追杀到浔阳,听说桓玄挟持安帝逃到了江陵,就组织了不足1万人的船队西征江陵,也驶到了峥嵘洲江面。
当时,刘裕、何无忌看到桓玄的战船,风帆如林,遮天蔽日,塞满江道,又在洲上筑起营寨。同时得知桓玄率有2万多兵将,是自己的2倍多,顿生畏惧,准备掉转船头退兵。然而,刘毅却坚持要与桓玄的大军决一死战。刘裕、何无忌认为,凭几千人马与桓玄决战,是以卵击石,自不量力。刘毅耐心分析了桓玄虽拥有2万多人,但他篡位自立不得人心,那些强征的士兵人心不齐,没有战斗力,只要齐心奋战,一定能打败桓玄。刘裕、何无忌终于被刘毅说服了,并推举刘毅指挥这场大战。
3
大概是老天爷也要帮他们的忙,这时江面上刮起了东南风,刘毅大喜,经过一番计议,决定采取火攻。具体分工是刘裕与何无忌各带人马潜伏在大江左右两岸,敲鼓鸣角呐喊,防桓玄登岸逃跑。刘毅亲自率一支精兵勇将,驾着轻舟快舰,乘着夜色,一面在峥嵘洲上纵火,一面向桓玄的船队和营地杀去。
满洲的枯芦苇一点上火,借着东南风,顿时浓烟滚滚,烈火冲天,映红了江面,直向桓玄的船队和营地猛烧过去。桓玄和他的那些兵将从睡梦中惊醒,见峥嵘洲已是一片火海,又听到左右江岸上鼓角长鸣,喊杀声震天动地,不知有多少北府兵,吓得争着抢船逃跑,当时烧死和掉到江中淹死的不计其数。那些逃上船的桓玄兵将本无斗志,被刘毅带领的精兵勇将一阵猛杀猛砍,又不知杀死多少,只有桓玄挟持着晋安帝乘小船逃回江陵。由于人心涣散,无人听他的号令,桓玄自知大势已去,带着亲信准备西逃汉中,他没想到,在路上被他手下人斩杀。
黄州赤壁前峥嵘洲上的这场大战,虽然没有三国赤壁大战那样气势磅礴,没有那么多扣人心弦的感人故事,但它是一场遭遇战,也是一场人心向背的心理战。它的作战方法与手段几乎与三国赤壁大战类似,它的以弱胜强,不能归根于天命,只能证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是可圈可点的,此后,人们为了纪念这场战争,将峥嵘洲改名为得胜洲。
(作者鲁柳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