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 示范区域协同发展——鄂州对标融入“一芯两带三区”战略布局观察之一

03-08 22:40  

新年伊始,从葛店开发区传出消息,武汉地铁11号线葛店段有望于今年3月启动建设。

近几个月来,这条连接武汉、鄂州两地的地铁线路牵动着人们的神经,被各方所关注。有观点认为,该段地铁投入使用后,鄂州将成为第一个融入武汉轨道交通网的武汉城市圈城市,对促进武鄂协同发展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协同发展,是当下省委、省政府赋予鄂州的重要使命。2019年全省两会上,省委主要领导明确要求鄂州争当区域协同发展的示范。

不负时与势,为高质量一体化作先行

距葛店开发区佛罗伦萨小镇2公里远,有一座短咀里湖桥。桥西边,是武汉洪山区左岭新城。桥东边,是鄂州的葛店新城。

上世纪60年代初,葛店一度为洪山区管辖,后划归当时的鄂城县(现鄂州市)。但不管行政区域如何变化,武鄂两兄弟地相连、人相亲、习相近,往来密切的态势始终未变。

2004年,省委、省政府首提武汉城市圈建设,武鄂黄黄一体化的呼声渐趋高涨,各种合作从未停止。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支持武鄂黄黄协同发展”。

武鄂黄黄协同发展,是审时度势,因势而谋之举——

从全球化和国内区域发展趋势看,突破单一行政区,推动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是时代潮流,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无一不是最好的佐证;

从湖北发展现实出发,武鄂黄黄协同发展有利于促进资源要素跨区域流动,有利于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有利于发挥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和农村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不协调问题;

从武鄂黄黄各城市自身发展角度审视,协同发展是必须选择。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被赋予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新使命,需要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的辐射作用。对鄂黄黄三地而言,都有借船出海、借梯上楼,站上一个更高层次、参与更广范围要素分工的现实需要。

顺势而为,鄂州姿态尽显——

市委超前谋划“三城一化”建设,高度契合省委“一芯两带三区”战略布局;

市委七届七次全会提出,加快武鄂协同发展,为高质量一体化作先行;

2019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推进武鄂协同和鄂咸黄黄联动发展。

乘势而上,鄂州主动作为——

武阳高速和新港高速(武汉外环)建设,红莲大道、高新四路、高新六路与东湖未来一路和未来二路对接,新城大道与东湖未来三路连通,葛店开发区路网与左岭路网连通,强力推进交通互联;

与武汉东湖高新区联动招商、联动布局,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并加快构建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通过共同培育产业集群、跨区域共建产业园等模式,使产业向集群方向发展,增强产业集聚功能;

支持黄冈、黄石交通规划对接鄂州机场,对道路、通信、电信、资源、环境等全面协调。

“亲望亲好,邻望邻好。”鄂州地处武鄂黄黄都市连绵带中心位置,理应在推进四市协同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为鄂东高质量一体化作先行。

行至十五年,区域协同呼唤走深走实

“山重水复、路断人隔,望到屋、走到哭。”对很多人来说,这种出行难的体会再也不会有了。从武汉城市圈建设,到武鄂黄黄协同发展,四市一体化已行至15年,其中,交通一体化尤为明显。

以武鄂交通一体化为例,可谓高歌猛进: 2010年,武汉新港成立,鄂州5个港区位列其中;2012年,武汉至葛店开发区的301路公交开通,该线路公交贯穿葛店7个行政村;2014年,武黄城际列车开通运营,两地形成半小时交通圈……

高速、快速通道、城际铁路、水港、等级公路,还有即将到来的轨道交通、空港,两地间如此高密度、多层次的交通干线,全国少有。

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需要先行,但不能仅仅停留在交通之上。与发展的需要相比,与四市群众期盼相比,协同的步伐还应迈得更快,协同的领域还应铺得更广,协同的层次还应融得更深。

在葛店开发区,年龄稍大的居民都知道25路车。这条从武昌汉阳门开往葛店镇的城际间公交,运营了近50年。本世纪初,因没有平衡好各方利益,25路车从葛店撤出。当时有媒体认为,这是武汉城市圈建设中的倒退。

此例事件属极个别现象,却也是一面镜子。推进四市协同发展,需自觉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以更高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这项工作。

2019年春节期间,湖北电视台开辟《改革再出发——市州主官谈推动高质量发展》专栏,市委书记王立接受专访。

受访期间,王立表示鄂州会主动承接产业,为武汉之“芯”发展作配套。他说:“主动对接武汉、配合武汉、承接武汉、服务武汉,也支持武汉走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道路。”

谈到武汉科技资源向光谷以东地区溢出时,王立说:“我们鄂州愿意拿出最好的资源承接这些外溢性的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来承接这些国家的使命。我们不一定要税收,要求的是我们鄂州人的一种担当、一种愿望。”

言语之间,体现出鄂州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坚决态度和使命担当。

跳出一城一地,剑指国家级试验区

武黄高速,被誉为“楚天第一路”。它是继沈大、沪嘉、京津之后,中国第4条高速公路。1991年武黄高速建成通车后,鄂东地区发展环境随之大幅改善。湖北日报曾报道:该道路运行一年,日车流量达到4800次,大批外商前往鄂州、黄石洽谈合作。鄂州中外合资企业增到数十家,黄石橡胶厂、大冶钢厂等一批企业先后与外商建立了合作关系,高速公路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超出预期。

同为交通枢纽,一条高速尚且如此,一座机场又当如何?

2016年4月,国家民航局正式批复《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机场选址报告》,鄂州机场从此时起航。按照预期,机场将创造20万个就业岗位,每年200亿元税收,2000亿元的GDP。

机场虽选址鄂州,但功能发挥远不止在鄂州。鄂州机场15公里范围内连接鄂黄黄三市城区,距武汉仅一小时车程,是推动武鄂黄黄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对整个湖北和长江经济带发展都将发挥重要影响。

2019年省两会上,依托鄂州机场项目,武鄂黄黄协同发展贴上新的标签,被赋予新的使命:创建国家级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

近来,围绕如何履行新使命,各地陆续发声、动作频频。

黄冈市委书记刘雪荣近日接受湖北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机场建在鄂州,周边服务、产业配套等放在黄冈,可实现区域发展的互补、共赢。”2018年,该市已与省交投签订共同开发建设临空经济区的框架协议,目前前期工作正在加紧推进。

2019年黄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全域对接、交通先行,扎实做好对接鄂州机场“1+6”快速通道、黄石通用机场前期等工作,积极融入武鄂黄黄协同发展战略,共同打造国家级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

作为机场项目所在地,鄂州承担起主体之责,举全市之力推进项目建设。

获批以后,鄂州机场建设全速推进,创造了多个国内民航史之最。前不久,机场总体规划和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相继获批,初步设计方案通过专家评审,各大配套工程也都在紧锣密鼓进行,以确保2021年如期投入使用。

春天里,“一芯两带三区”战略布局出发。对标融入,示范区域协同发展,鄂州全市上下认识在统一,行动在加快,期盼在升温。

(鄂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朝晖  责任编辑何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