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民国鄂城县地图

02-21 18:32  

地图,一个表达地球或其他天体上各种事物的空间分布、联系及时间发展变化状态绘制的图形,它已成为现代人工作和生活中的常备常用,但在上世纪及以前,单张的地方地图极少有,难得一见。 

有幸见到这张民国时期有关鄂州的老地图,那还是农历甲午马年(2014年)春季的一个上午,与几位文友来到我市收藏家叶家庆家中,主人向我们展示了一件藏品——民国老地图。 

眼前这张地图较陈旧,有不少褶皱,纸质好,印刷质量也不错,虽然此图是1937年问世,但地图上的繁体字仍然清晰可见,除有极少几处破损外,就连图中的小五号字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该图有2张,大小尺寸相同,正面为类似现在工程图的蓝灰色,背面是已经泛黄的白色。之所以说是与鄂州有关,实乃一是因为此图并无明确的图名,仅有绘制的时间和单位等字样。 


从版心上的鄂城、武昌等地名可以看出,此图不是鄂城专图,应该是一张至少反映鄂东地区的地图。至于是当时的行政区域图,还是地形图抑或是其他什么专业性图,便不得而知了。 

图上有“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十月绘制”的字样,竖排;图右下有“标高湖北测量局固定点为百米起算”字样;图中各山有标高;图下方有“比例尺十万分之一”等不完全图例。 

2张图中,分别绘有鄂东几个县,包括:武昌县、黄冈县、鄂城县、浠水县、咸宁县、大冶县、蕲春县、阳新县等。2张图中,鄂城县最全,根据分析,这应该是当时鄂城人(或单位)所藏(用)。 

抢眼看上去,这2张图似乎十分平淡,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仔细一看,却见其风起云涌,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在里面“动”了起来,这其中包括大到山川河流的走向、重要堤坝涵闸的建设,小到一个湾子的地名、山包名,以及该时期尚存在的众多寺庙观宇等,似乎在等待我们去探讨和挖掘。例如,图中沿长江由西往东下来,依次有现在属葛店、华容的猴子矶、汪家矶、赵家矶、李家矶、中矶观、泥矶、七碛,现在属城区的观音矶、卫家矶,如今属燕矶的黄土矶、龙王矶、秀水矶、寡妇矶、邵家矶等。 

这些自然矶反映了长江流域鄂州段沿岸当时的地貌特征及人文关系。但到了现在,变化很大,有的名称已改,有的已经消失。还有,在众多矶中,不知为何不见赫赫有名的白浒矶和黄子矶。这2个矶在其他同时代的史料中是有记载的。 

其次,根据史料记载,这些矶大多有着自己的故事。如图中城郊的“洋南湖”之名,为何不是现在的“洋澜湖”?是否包含有古代“南湖”之意?这一名称又是如何演变来的?彼时城郊的“凤凰头”是否就是后来此时的“凤凰台”?“芦蓆口”,一个鄂州历史上很早且极为形象的地名,是怎样变成现在的“六十口”这一地名的?类似台湾基隆港是由“鸡笼港”演变而来的?或者类似景德镇古镇瑶里名字来自于“窑里”吗?因为六十口地处湖泊,其处盛产芦苇,在此地形成交易市场,其名便应运而生。至于为何从清代叫到民国的“芦蓆口”,在后来短短一二十年间,就变为“六十口”的名称呢?此类名称的变化中国各地甚多,这是有可能的,也许只有方言专家才能破解个中奥秘。 

地图作为再现客观世界的形象符号模型,不仅能反映制图对象空间的结构特征,还可反映时间系列的变化,此图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虽然我们现在还未看到民国时期其他有关鄂州的地图,但此图犹如通向民国还未打开的一扇门,透过这扇门的缝隙,使我们或多或少可以从这里窥见民国时期的鄂城———那些我们不曾见的天地经纬,还有社会中芸芸众生的攘来熙往。 

(通讯员樊小庆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