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士气”从何而来 ——太和镇“精神扶贫”观察

01-10 14:41   云上鄂州  

据最新统计数据,截至目前,太和镇实现脱贫人数达5493人,贫困户发生率降至2%,比全市平均水平低2.36个百分点。

然而在2014年前,该镇是一个贫困户发生率超过10%、贫困人口占全市贫困人口12.2%的扶贫重镇、难镇。

5年里,确保脱贫率一路上涨,这股脱贫“士气”从何而来?该镇坚持扶贫先扶志的帮扶理念,从精神上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帮助他们明理、立志、强本领,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当好脱贫攻坚明白人

“咯咯……”近日,太和镇新屋村一处山坡上,千余只鸡围着几盆饲料,拍着翅膀抢食吃。

“鸡司令”高胜銮笑着看了会,就转身下了山。前几天,村里扶贫干部送来的书挺不错,他得抓紧时间再看看。

“习总书记的这本《摆脱贫困》说到我们心里去了。”高胜銮说,总书记提出的弱鸟先飞思想很适合自己的现状。他坚信,人不怕穷,只要肯钻研、肯吃苦,就能致富。

送给高胜銮的这本书,新屋村扶贫干部们早就逐字逐句地读过好几遍。他们说:“党员干部要先学,只有自己先进,才能带动别人也先进。”

太和镇胡进村贫困户在村产业基地务工

为了转变贫困户等吃、等富的思想,几年来,太和镇党委在全镇范围内持续掀起精神扶贫热潮。今年,该镇加强扶贫队伍建设,强化学习习近平扶贫论述。

“有理论指导,干起事来总能事半功倍。”党委班子成员身先士卒,多次利用党委班子会、中心组学习的方式学习总书记的扶贫论述和相关政策法规。

摘抄学习了一段时间的《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分管扶贫工作的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黄开红感悟颇深,“过去一些费劲不讨好的工作,现在一下子迎刃而解了。”

在党委带动下,太和镇全体干部、党员都投入到学习之中。柯畈村党支部书记柯云斌带动贫困户一起参与学习。柯畈村“两委”班子成员通过党员小组会、田间地头会,利用工余、农余时间学习习总书记最新的脱贫攻坚论述。村支部书记柯云斌称,“学习让人明理,其实扶贫工作并不难,关键是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 

脱贫先立志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为了激发贫困户的致富信心,太和镇党委在全镇范围内树立了一批致富模范,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让贫困户摆脱等靠要思想,树立依靠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志气。

农科村有个年过半百的贫困户叫胡开盛,由于“三尺陋室心不慌,打着麻将等小康”,被村里人戏称为“淡定叔”。

最初得到这个绰号时,老胡还沾沾自喜。可是,每当村民大会上,身边越来越多的致富能手争相分享脱贫经验;每次经过村文化广场,总能看到一场又一场由村民自导自演的“致富鼓劲戏”演;村里打麻将的人少了,一打听,全都去基地干活了……想到一家人对自己的期盼,老胡心中也升腾起一股干事创业的激情。

他主动找到帮扶干部商量自己脱贫致富的法子。在干部的帮扶下,2017年,胡开盛申请了一笔小额贷款,承包了100多亩虾田。到年底,虾田收入超过2万元,让老胡尝到了靠双手致富的甜头。

自主脱贫有盼头

“我一没技术,二没门路,靠什么脱贫?”新屋村贫困户高盛銮曾经的一句话,问出了许多贫困户的心声。

为了增加贫困户的脱贫筹码,太和镇依托地区市场需求,相继举办月嫂培训、纺织技能培训等就业培训活动,帮助近千名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

胡进村贫困户余莲芝就是受益者之一。余莲芝是个家庭主妇,家中大小开销和3个孩子上学全靠丈夫挣钱支撑。在扶贫干部动员下,余莲芝参加了为期7天的专业月嫂培训。

“以前,我认为月嫂是个伺候人的活,没‘钱’景,也没地位。现在才发现,我想错了。”她打算考个月嫂证,利用自己带孩子的丰富经验,帮丈夫减轻经济压力。

2018年,太和镇充分发挥中心集镇优势,依托市人社局的大力支持,先后培训贫困户580人次,设立扶贫专项生态文明岗位72个,介绍贫困户就近务工近百人。

对这一系列就业帮扶举措,太和镇党委书记高建雄表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人就业,能给全家带来希望。贫困户有了稳定的增收渠道,全镇的脱贫攻坚就胜利在望。”

(鄂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柯明珠 通讯员徐帅 责任编辑徐森林)

云上鄂州二维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