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 星期四 阴
望故乡,田家悠然,炊烟袅袅。
有人把乡愁折叠,塞进信封;有人把乡愁捆绑,扛在肩上……而临江村人却把乡愁装进了一只会“说话”的透明玻璃坛子里。
在临江村村民王长生家中采访,一声声轻轻的“咕噜”声传来,记者好奇地环顾四周,王长生指了指桌子上那两坛还未泡好的蒜坨:“喏,这是他们发出的声音。”王长生小心翼翼地将两个玻璃坛子从桌上拿了下来,说道:“这个声音陪伴了我和老伴20多年了,早已听习惯了。”
话音刚落,坛子“咕噜”响了一声,与此同时,盛清水的坛口上冒出了一个晶莹剔透的小泡泡。泡泡越鼓越大,好像要撑破自己的肚皮似的。过了一会儿,泡泡更大了,紧接着,它“砰”的一声炸裂开来。
王长生笑了笑,并且看着记者打趣道:“一看小姑娘们就是没有学过泡菜,坛子里泡着的蒜坨和乳酸菌相互作用,产生气体,当坛内的压力比坛外大时,就会出现这种冒泡的现象。根据气温的变化,10至15天左右,就要给坛口加水,观察蒜坨的色变情况,泡后的一个月是蒜坨口感最好的时候……”
“老王,有十坛泡好的蒜坨吗?”王长生还未说完,就被大门外的一个顾客喊过去了。“这是村里的人,他长期在外地做生意,每次回来都要带走十来坛泡蒜坨,他说就爱这个家乡味,就爱我家老王泡的大蒜。”王长生老伴说完,便跟王长生一起忙着把泡好的大蒜给顾客送去。
早在2005年,王长生就与其他几户村民一起为自己的泡大蒜注册了“农家乐”商标,王长生说,泡大蒜为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收入,还有一份精神上的依恋。孩子每次回家都会带走几坛,每年老顾客也都一定会来买上十几坛,年复一年,“泡大蒜”早已变成了期盼……
(文/记者 胡倩、王凤玲 见习记者蔡亚文 图/记者叶雁翅 责任编辑何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