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将军铜弩机—— “以武而昌”的历史见证(上)

11-14 09:28   云上鄂州  

□ 卫杨柳

鄂州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曾为诸侯国邑和王府封地,三国时期,由于曹、孙、刘3家势力角逐鼎足于湖北,鄂州的军事战略地位顿时凸现出来。

公元221年4月,孙权为了牢牢控制长江中下游的统治权,确保江东平安,将其统治中心从湖北的公安迁至鄂县,取“以武而昌”之义,故将鄂县改名武昌。同年分江夏立武昌郡,辖武昌、阳新、沙羡、下雉、柴桑、浔阳等6个县。是年农历十一,魏文帝曹丕封孙权为吴王,次年改元“黄武”,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公元229年4月,孙权正式称帝,号吴大帝,武昌遂成为吴国的第一个国都。此后在整个六朝时期,武昌(今鄂州)都是长江中游重镇。鄂州作为三国东吴的军事重镇,历史底蕴深厚,出土文物丰富,其中兵器有戈、矛、剑、刀、戟、弩等,品种繁多。

弩,是三国时期的一种主要作战兵器,具有远射和较强的杀伤力,春秋晚期由楚民族用弓箭改良而成。东汉之前的弩机通常为单人使用的弩机,东汉之后又出现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大型弩机,如连发弩、床弩等,尤以床弩为甚,它是将一张弓或几张弓安装在弩床(发射台)上,绞动后部的轮轴,利用轮轴的半径差产生强力以张弦,多弓床弩以几张弓的合力发箭,其弹箭射力远远超过单人使用的各类弩,被时人誉为“万钧神弩”。

 弩机结构组成

弩机是木弩的铜质机件,装置于弩的后部,由牙、望山、悬刀及郭等部件组成。牙,钩弦者,似齿牙也;郭是弩机的主体部分,即机身,郭中装牙,为牙之规郭也;望山为瞄准器,位于郭的上面,内部和牙连为一体,通过2个销轴固定在郭上;悬刀为扳机,在牙的下面,其上端为一圆头可以滑动的装置,与牙相扣,圆头下面为一凹口,与牙前的钩心相扣,悬刀和牙的机械操作便由钩心保证完成,所以钩心为弩机内部的辅助装置。发射时,把悬刀一扳,牙就下缩,牙所钩住的弦便弹出,这样就有力射出了矢,这在古人看来,“千斤之力挂于一寸之牙,发乎半指之力,其妙无以复加矣”。

1991年8月,鄂钢饮料厂1号墓出土“将军孙粼错金银铜弩机”,该弩有郭(机盘)、望山、牙、悬刀(扳机)等部件组成。机盘前窄后宽,整个平面呈铲币形,面上刻有箭槽。盘面前端有错金对称鸟纹,后端两侧有错金菱形回纹,中间为云纹。东面有错金回纹、菱形方格纹及线条纹组成的带饰。盘下面有2根塞栓插入盘体,圆形栓帽上刻有放射纹,望山上有错银刻度。扳机右侧刻铭“将军孙粼弩一张”7个字。

 将军孙粼错金银铜弩机

将军孙粼错金银铜弩机上有不少错金银的花纹、图案。错金银又称“金银错”,是错嵌法的一种,除了错金银外,根据颜色所需,还可以错铜。错嵌法的基本原理是先在器物上铸、凿或刻出口窄底宽的纹槽,然后将金或银或铜的丝、条片等嵌入槽内,最后错磨平整。这种工艺特点是利用2种或2种以上不同金属的色泽,对比形成鲜丽的图案。错嵌法流行于春秋战国至汉代,所错图案除了各种纹样外,还常见于文字等。鄂州馆藏文物中,错金银器物除了这件弩机外,还有错金铭文环首铁刀等。

由于弩机上明确刻有使用者“孙粼”的铭文,《三国志·宗室传·第六》曾记载了有关孙粼的身世,并记述他于“赤乌十二年去世”(即公元249年)的史实,所以该弩机的出土,对确定墓主的身份和年代极其重要。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墓葬随葬弩机是近承东汉、远溯《周礼》的一种表示“葬以殊礼”的大丧制度。随葬弩机的墓葬等级都比较高,其墓主人或为王侯、或为门阀、士族。

“将军孙粼弩一张”铭文

另外,古代弩机还曾作为私藏品、商品等用于收藏及交易,弩机上常见鎏金、错金银等纹饰,更见时人对其倾注的珍爱之情。

从孙粼的家族来看,孙粼祖父孙羌,系孙坚之兄,父孙贲,曾先后任过郡里督邮守长、豫州刺史、丹杨都尉兼征虏将军、九江太守、豫章太守,封为都亭侯。孙粼9岁接替父亲统理豫章,进封为都乡侯,任郡守职务近20年,后被召回武昌,任绕帐督,之后又改任夏口沔中督、威远将军,赤乌十二年卒,儿子孙苗继承爵位,另一个儿子孙述及其叔孙安、孙熙、孙绩均在朝中身居要职。

在三国东吴时期,江南豪族凭借宗族势力的强弱和拥有私兵、部曲的多寡,与孙吴分享权利,形成政权联合体,中央构成以孙氏豪强为主的集权制,地方构成其他东吴大族的分权制,所以该弩机的铭文对研究三国孙吴的世袭领兵制度有重大意义。

(责任编辑徐森林)

云上鄂州二维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