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市位于湖北省东部,西接“九省通衢”武汉,东连“矿冶之城”黄石,所辖的大冶铜录山蕴藏大量的金属矿产资源,其铜矿储量为全国第二,品位居全国之首。自商代始,这里就开展了青铜铸造业。此外,在鄂州樊山、汀祖、上董雷咀、泽林等地也发现了古代采铜和炼铜遗址。三国时期,孙权迁都鄂县,改国号为武昌,从浙江会稽、吴郡等地引进铸镜师和先进制镜技术,数十家工匠作坊集中在此铸镜,鄂州铸镜业由此进入了鼎盛时期,形成江南铸镜中心,也成为了与洛阳、绍兴(古会稽)、徐州齐名的全国四大产铜铸镜中心。
据文物考古发现,鄂州境内出土的铜镜数量众多、种类齐全,涵盖了战国至明清的各个朝代,因而鄂州被誉为中国“古铜镜之乡”。1995年,鄂州市成立了博物馆文物复原复制研究所,开展古代青铜镜、青铜斝、鼎、尊等青铜器范铸工艺的研究,并进一步完善了青铜镜的生产工序。
鄂州市博物馆文物复原复制研究所所长刘明江和他的同事们,成为今天鄂州仅存的一批古法铸镜人。
鄂州的青铜镜复原复制技艺,采用古代范铸工艺和现代科技相结合,以鄂州出土的战国至唐代铜镜为模本,经制模、泥范造型、泥范焙烧、合金配制及熔炼浇铸、铸后加工、透光等十八道工序,制作而成的可照容的铜镜工艺过程。
对于有五年制范经验的石贵师傅来说,夯范制作是他的拿手好戏。固定好镜模,刷上一层脱模剂,再撒上一层面料。面料多了铸镜容易开裂,少了起不到保护作用,拿捏全凭多年经验。
最后再用细腻的土料夯实模板。模板制作好后,还需要制作一块面板。两者合二为一才是一套完整铸镜磨具,一块镜一块模独一无二。
范模由于是含水分的黏土所制,需要自然阴干一个月。然后放入1000摄氏度的电炉中烘烤22个小时才能变硬成型。
过去烧范的地炉完全源自于古法,现如今因为环保而改用电炉烧制。
范模制作好后,它迎来的考验将是1100多度的铜水。在如此高温下,要保证镜面无气泡无裂纹,手艺要相当精湛。
镜坯冷却后,从范模中脱落。进入打磨抛光环节,这里同样有很深奥的学问,杨友丽和她的同事先用砂条打磨,再用数十种不同型号的砂纸打磨,干湿交替反复数个小时才能光亮如新。最后经过布轮抛光,一面仿古青铜镜才算完成。
整个制镜过程采用古代青铜范铸工艺铸制,主要工艺流程均为手工操作,不仅复原了古代铸镜的工艺技术,而且还复原了铜镜的本来面貌。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鄂州青铜镜专家董亚巍就开始了古铜镜复制的探索,经过潜心研究,摸索出透光铜镜的化学成分和透光原理,成功复原复制出透光青铜古镜。独树一帜的“透光”技术,即通过阳光或者灯光照射,镜面可将设定的图案和文字透射出来,全国范铸和青铜专家鉴定后认为已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
为传承优秀的传统技艺,刘明江和同事除了20余年如一日的坚守着这份传统制镜工艺,通过他们的努力,目前鄂州古法制镜技艺已成功申报为鄂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铜镜,浓缩古文明,默默记录着悠悠历史长河中的波澜起伏。在传承文化、开创未来的今天,鄂州人将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使青铜镜复原复制技艺可以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更好地融于现代生活。
(鄂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振亮 李瑞 肖焱 实习生余梦瑶 责任编辑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