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绿水青山间的人气和资源“闹”起来 ——鄂城乡村以节庆促振兴观察

10-17 18:51  


“开业6年多,头一回爆满。” 在四峰山经营一家农庄的谢加华难掩心中喜悦。

自丰收节到国庆黄金周的半个月时间,鄂城区各乡村共计接待游客50万人次。近几年来,全区乡村以节庆带市场,着力探索文农旅融合。

悄然间,沉睡的生态、文化等资源渐被唤醒,注重绿色价值的新理念渐入人心,进而迸发出乡村振兴的持续动能。

系列节庆,唤醒沉睡资源

“我的计步器显示,每天来回迎送,要走2万多步。”谢加华说,往年长假过后便入淡季, 但如今还有客人涌上山来。

幸福似乎来得突然。事实上,鄂城乡村节庆自去年底今年初开始预热。先是风车油纸伞在阳春三月亮相,然后推出四峰山华武村梦幻灯光啤酒节,接着是泽林镇的旱龙舟文化旅游节……一节跟进一节,慢慢搅热了市场。

自9月23日起,全区借丰收节之机发力,设多个会场,各类活动排满15天。前半段活动口碑相传,成了黄金周期间的“最佳广告”。

华伍村谢金燕开了家小养殖场,平日常常出门推销土鸡和鸡蛋。可这段时间,他的手机被订货电话呼到发烫。“不只我们家,周边村民连囤放的红薯都被抢光了。” 谢金燕说。

泽林镇电商董海波将线下节庆热带到了线上,图文并茂的乡愁故事成为卖点,链接的农产品点击率快速上升。

“电商既是销售渠道,也是宣传渠道。”在董海波看来,节庆影响半径毕竟有限,多是吸引来自周边的城里人,但互联网可以让农产品“走”得更远。

文化搭台,令鄂城乡村游别具一格:地方剧目会演,在传承中成风化人;乡土艺术展示,在“斗艳”中各具魅力;农垦场景重现,在劳作中体验酣畅……

“一系列乡村节庆,让政府的手与市场的手一齐发力,唤醒农村的碎片化资源,进而激活三产融合要素。”鄂城区委副书记夏鑫说。

转变观念,挖掘潜在价值

晨曦中,夏沟村村民李亦斌便穿上胶鞋,到稻田里投虾苗。

“我租了60多亩田,一年净赚三四十万元不成问题。”李亦斌说,按一亩田算,过去种水稻的年收入500元左右,而现在稻虾混养,年收入要10倍以上。

地还是那片地,产出差距为何如此大?“是体制机制创新,加上先进技术深耕,激发了土地活力。”长港镇党委书记刘维平说。

2004年,长港镇由国营农场改制,除了留1.8万亩口粮田,其余2.4万亩以经营田出租。自去年起,该镇已连续举办两届农垦文化节,提出“重塑垦区生态,再创国企辉煌”。

目前,全镇已有1.4万亩稻虾共生基地、1万亩生态养殖基地、1.2万亩香莲基地,并先后引进花卉、苗木、蔬果等基地。

“挖个稀巴烂,赚个几千万。”2013年以前,汀祖镇以矿为生,因矿而富。高峰期,全镇有40多家矿场、30多家铸钢厂、60多家选矿厂,年贡献税收近两亿元。

决心“断腕”后,汀祖镇经历了难熬的阵痛期。副镇长张仁舟说:“过去看山,眼里只有矿,但现在看山,聚焦绿色生态!”

“我以前也是开矿的。”谢加华说,在镇政府引导下,他二次创业又回山里,转向投资生态农业,发展生态旅游。

他并不孤单,过去矿老板圈里越来越多人再成同行。一时间,他们都成了系列节庆的主角,一年四季忙碌不停。

过去5年间,汀祖镇年税收最低时不到千万元,去年已上升至5000多万元,今年预计将突破7000万元,其中50%以上来自非矿产业。

“转变观念,就能把已有资源的潜在价值挖掘出来。” 张仁舟说。

市场升温,更须做精做透

2014年,从邮政部门辞职的周益兴回到长港镇创办农庄,最艰难时“抵了房子卖了车”。但他坚持这一行“有搞头”, 名气渐渐打响,客户不断增多。

两年来,政府主导办节,带火乡村市场,也让周益兴陷入思索:一方面接待能力渐感不支,农庄还需扩建,另一方面生态旅游缺乏整体规划,对客户缺乏黏性。

谢加华也有过同样困惑。他的农庄最初定位“农家乐”,但客源不稳定,后来与多家单位长期合作,年收入可达300余万元。

市场开始升温,农庄却限于接待能力,不得不推掉许多订单。这让他意识到:必须全村、全区乃至全市联动,整体规划运作,提高承接能力,围绕特色产品做精做透。

据介绍,中国南山集团已和鄂城区牵手合作,拟投资20亿元,以四峰山和石桥水库为主体,打造旅游康养基地。此外,汀祖镇乡贤、深圳兆恒公司董事长徐国胜去年底投资1.32亿元,依托当地自然资源,打造田园综合体,推进三产融合和生态保护。

10月12日,记者在沙窝乡胡桥村走访时看到,家家户户都在赶着做手工豆丝,为年底举办第二届豆丝文化节备足货源。村民汪自超告诉记者,他家两年内仅豆丝销售达3万多斤,交易额40多万元。

“节庆带动市场,让乡亲们尝到甜头,不再单靠政府给政策。”夏鑫说,但这只是开端,要真正赢得市场,还要将农产品做出品质和品牌,这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持续动能所在。

(湖北日报传媒记者戴劲松  鄂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郑博 通讯员刘荣)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