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角落里变化多!鄂州开发区“厕所革命”让“方便”更方便

09-28 14:20   云上鄂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厕所,是一方小角落,又是一把文明的标尺,关乎民生福祉。

一直以来,大大小小的如厕问题一直困扰着老百姓。近年来,鄂州开发区把农村改厕项目与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通过“厕所革命”探索的新经验、新路径,有力带动了整体环境卫生的改善,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有了很大提升。

环境变 ——从“不开窗”到“敞开窗”

沿着九十里长港一路向下,旭光村内的花卉苗木婀娜多姿,白墙灰瓦的民居点缀其间,好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

阳光下,70岁的村民肖爹爹戴着一顶大草帽,搬开化粪池的盖子,准备给地里浇肥。

这个化粪池可不一般,名为三格式化粪池。卫生间的污水流入第一个格子,通过中间厌氧仓处理,粪渣沉淀、分解,再流入另一个格子,这时,水明显变清了。

被处理过的污水,顺着污水管网流入不远处的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再经过人工湿地“过滤”,最终达到排放标准。

旭光村党总支书记肖卫民介绍,旭光村改厕工作完成率达99.62%,全村没有一处旱厕、一处粪坑。

旭光村污水管施工

过去,农村旱厕是“一个土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夏天臭气熏天,冬天冷风心里钻”。一些农民不愿意改厕,因为担心水冲式厕所浪费水、浪费肥。“有了这样的化粪池,粪肥还是流到自己家的园子里。上厕所也不再‘皱眉头、捏鼻子、捂嘴巴’了。”肖爹爹舀起一勺肥,浇往绿油油的菜地。

这个神奇的化粪池,从外观上看,它是一个白色的大圆罐,玻璃钢材质保证30年不会腐蚀,装在里面的液体不会泄漏。

“现在好了,用上了城里人的厕所。”村民王奶奶说,几年前的旭光村还是茅厕林立臭气熏、污水横流蚊蝇生的模样,窗户就是家里的摆设,从来没有打开过。

现在厕所改造后没有任何臭味,粪水也漏不出来,王奶奶家的窗户可以放心地敞开了。

“厕所革命”,改变的不仅仅是气味。从不开窗到敞开窗,改变的也不仅是乡村环境,更是卫生观念、生活方式上的彻底变革。

氛围变——从“不愿回”到“不愿走”

“不,爸爸,今年就不回爷爷家了,那里上个厕所太难了。”去年春节前夕,5岁儿子的一番话让在北京工作的肖先生很是感慨。“我老家在鄂州市范墩村,家里的厕所都是露天的,又脏又乱,儿子不爱回老家也是情有可原。”

肖先生说,儿子回到老家,上个厕所还得让自己跟着,“夏天赶蚊子,冬天披袄子”,别提多难受了。“往往住不到一天,儿子就哭闹着要回北京。”

“方便”之处不方便,成了肖先生祖孙三代心中难以解开的心结。

可这一切都在几个月前得到改变,“家里改厕了,冬天也在屋里上厕所,使用蹲便器,还能冲水,没有味道。”昨天,儿子早早给肖先生说:“爸爸,这个国庆我们早点回家看爷爷奶奶去。”

范墩村撤除旱厕

六七平方米的空间,白瓷砖地面,水箱、蹲便器、纸篓、洗手台一应俱全,下水管连到屋后埋在地下的三格式化粪池……昨日,记者在鄂州开发区范墩村村民徐爹爹家看到,改造后的农家厕所干净整洁,没有一点异味。

“现在上厕所,和城里人一模一样。”徐爹爹说起以前的旱厕,眉头不由自主地紧蹙:“城里的孙女大小便说什么也不肯蹲茅厕,所以总不愿意回来。”话音刚落,徐爹爹的眉头便舒展开来,刚开车回家的儿子带着孙女在一旁打趣道:“过去每次回老家,孩子总以各种理由推脱,说爷爷家的厕所又脏又臭,不愿回去。可自从把厕所的茅坑改成坐便,孩子再也没说过不愿回爷爷家的话,反而现在一到周末或是放了假,孩子自己都吵着要去看爷爷奶奶。”

农村改厕工作不单单是一项改造工程,它真正的意义是改变了村民的卫生和生活习惯,改善了生活环境。

“前两天跟儿子视频,他说国庆节期间要把孙子带回来住一个星期,可把我和老伴乐坏了。”杜山村村民王大妈说,儿子儿媳在深圳上班,每年长假总盼望他们能回来团聚几日,但因为小孙子不肯蹲茅厕,所以每次回来刚住下就囔囔着要走。这次知道家里厕所都大变样了,说要回家多住些日子。

现在,洗澡不再用凉水,起夜不再怕天黑,儿子孙子不愿回变成了不愿走……“厕所革命”,正在改变这里每家每户的小角落。

思想变——从“要我改”到“我要改”

近日,记者来到杜山村高奶奶家,宽敞的农家院子里墙角的厕所小房非常显眼,而且里里外外都收拾得干净整洁,跟想象中的农村厕所景象截然不同。

“以前,厕所环境卫生很差,一到夏天满是蚊子苍蝇,院子里空气很不好。”高奶奶说,“过去,很羡慕城里的厕所,现在好了,自从厕所改造完后,上完厕所,水一冲,什么味也没有,跟城里也没什么区别了。”

杜山村组装一体化三格式化粪池

看到改厕带来的方便,不少村民纷纷加入改厕行列。“这个厕所是水冲式的,原理很简单。关键是改厕后,院里没了臭味、没了蝇蛆,比以前的厕所卫生,看着也舒心呢。”

提起改厕,一旁的王阿姨高兴地讲了起来。一开始,她对厕所改造也不是很认可,认为旱厕虽脏点,但不影响生活,自从看了一些试点村改后的厕所,她很快改变态度,并积极做工作,还发动房前屋后的邻居一起进行了厕所改造。

改厕容易,改变习惯难。“虽明知旱厕不卫生,改后好处多多,可真改起来,很多农民一开始并不是很接受,有人嫌麻烦,有人觉得无所谓,有人对此持怀疑态度,甚至有些基层领导干部对改厕也有抵触情绪。”鄂州开发区社会事务局负责人施善德介绍,“要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让群众和地方干部从思想上认识到改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针对这一情况,开发区提出了“试点先行、以点带面、逐步推开”的工作思路。在旭光村先行试点的带动下,广大农村干部的改厕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组织群众实地参观,通过现场体验、直观感受改厕带来的变化和好处,极大地激发了群众支持改厕的热情。

群众是改厕的受益者,也是主力军。开发区从规划编制、改造内容、项目实施等,全过程向群众问计、请群众参与、接受群众监督。从最初的“要我改”到后来的“我要改”,广大农民积极参与,使改厕工作顺利推进。

(鄂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胡倩 责任编辑徐森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