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雁,从梦开始的地方来 —— 鄂州机场核心区红色征迁先进典型群像扫描

©原创   07-23 19:42  

知了鼓翼而鸣,清荷暗香浮动,故乡,是否还如梦里这般模样?

把不舍留给故土,把故土留给未来。新的梦想,正在这里发芽。

为了建设国际航空大都市,保障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项目顺利实施,机场核心区内近5600户、2万余名父老乡亲在一年内搬迁腾地140余万平方米,创造了令人赞叹的 “鄂城模式”。

却顾所来径,初心分外明。

这是一场红色的征迁。红是一腔热血,红是赤子之心,红是灼灼希望,信念如磐志如铁。

这是一群新时代头雁。或党员干部,或普通群众,当老钢城飞身新空港的跳板摆在眼前时,他们有同一个身份——为了家乡发展而甘愿奉献的带头人。因为爱所以舍,因为信任所以紧跟。他们的一举一动饱含着对故园的爱,对前进方向的认可。

头雁,带着乡亲飞离故土。他们从梦开始的地方来,到梦腾飞的地方去。善作善成何以得?他们的故事里藏着答案。

陈国璋——

“赢得民心就赢得了全局”

机场核心区征迁任务中,花湖开发区古塘、平石两个村2562户,占了总数近一半。人口密集、毗邻街市,这里的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赢得民心就赢得了全局。”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陈国璋的经验介绍并不复杂,而他们为此付出的努力难以尽述。

人民至上,从来都不是一句空洞口号,它是“以身作则、敢为人先”的实干与担当,是“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的诚意与决心。

征迁政策虽刚不可破,但做群众工作需春风化雨,温言暖语胜过千军万马。

平石村6组的老满在广州打工,前年把房子装修一新,准备儿子结婚,可是婚还没结,就要拆迁,这家人一直躲着不配合。今年春节后,听说老满在广州突发脑溢血,陈国璋让村里专程赶往广州,带去大家的问候。

真心换来了真情,老满见到家乡人感动不已,还没出院就叮嘱儿子回村签约交房。

陈国璋做群众工作

以情感人的同时,以理服人。古塘村12组邓某有一处违建库房,还在湾里带头阻挠征迁。“少数人投机钻营,栽树苗、埋管子、铺路面、做违建房等,我们不制止、不打击,群众就觉得不公平,不利于征迁顺利推进。”陈国璋说,对这样的歪风不能手软。

拆违行动迅速展开。“你敢拆我的房试试看,我在村指挥部等着,有种你就过来。”邓某叫嚣道。

半个小时后,陈国璋赶到,在场的村干部说邓某自知理亏,早就走了。

让违法者看到底线与决心,让守法者看到公平与正义,才能真正聚民心。

平石9组的豪装别墅户主胡国球在签约时感慨:“我这么好的房子真不愿拆,但看你们是真心为老百姓干事,我拆了算了。”打动乡亲们的不是补偿政策,而是党员干部的作风与精神。

自去年7月始,陈国璋坚守在征迁第一线,一年累计休息不超过五天。父亲肺癌术后6次化疗,他从未陪护过。母亲重病复查,他总不在身边。答应了暑假带儿子去游泳,却一拖再拖。因为回家少,几个月大的女儿竟然认生地不让爸爸抱……

“在父母亲和老婆孩子的眼里,我是个‘有事靠不住、家里坐不住、说话不算数’的人。”陈国璋尴尬地笑笑,背过身,红了眼角。

“能作为发展的见证者和创造者,我们的付出很值得。”陈国璋在工作日志里写到“作为一名乡镇党委书记,为党的事业倾心尽力、无私奉献,是初心;为民谋划、殚精竭虑,是使命;加快发展、促进转型,志在必得,是担当。”


许明允——

“不让一个孩子失学,是教育者的天职”

从去年9月开始,沙窝乡黄山村征迁户袁德红的孩子转学了,从黄山小学转到了花湖开发区的华山小学。

当初,袁德红决定交房迁出,是为了“抓住发展机遇,给孩子一个好未来”。但他最担心的也是孩子,“怕她入学难、跟不上、受排挤。”

核心区8所学校需分流1273名学生,每个孩子背后都牵扯着一个家庭的期盼与担忧。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不让一个孩子失学,是教育者的天职。”鄂城区教育局局长许明允说。

分流学生,引发全社会的重视。各级领导多次过问,市教育局要求所有市直学校开启“绿色通道”,全力配合。

让孩子享有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赢在起跑线,对有学子的家庭来说,是从大项目大发展中感受到的第一阵春风。不少家长由衷感叹:“平时想尽办法托人找关系都进不了的好学校,没想到因为征迁,我的孩子这么顺利地进了。”

有学上,不是最终目的,更要让学生能留得住、学得好。

孩子们过得怎么样?许明允和同事们隔段时间就要去看看。

去年,在走访中,他心疼地发现杨叶、燕矶街上的小餐馆挤满了孩子,有的孩子还因排队吃不上饭,有的孩子只是泡碗方便面充饥。

“解决学生的吃饭问题刻不容缓。”鄂城区委区政府调拨资金600多万元,对承接分流的学校加大投入。今年春季,杨叶团山,燕矶嵩山、车湖等小学食堂已改造完成,孩子们吃上了可口的饭菜;6月底,杨叶中学食堂、杨叶小学和燕矶小学综合楼等3个项目主体工程已封顶,秋季开学可投入使用。

前不久,接到群众反映,分流到车湖、平石小学的学生,上学往来不便,有的要步行1个小时才能回家。许明允与区领导一起,先后4次深入燕矶坝角村石板冲、嘉桨径湾,深入杨叶平石村谈家湾、邵家里头湾,用脚板丈量学校的路程远近,查看路况,拟定了新增校车,对现有道路加固,建错车平台的方案。

一个个问题解决,一个个点赞涌来。许明允说: “建机场是千秋大业,教育是百年大计,我们搞教育的,要挑好两副担子,才能无愧于民,无愧于心。”

陈冬艳——

“就从我家开始拆”

夏日午后,陈冬艳躺在床上,闭上眼,就回了故乡。

梦里,她拉着婆婆的手在树下乘凉;梦里,她坐在院子里给女儿洗衣裳;梦里,她站在灶台前,盛一碗锅巴粥,满屋子飘香……可一觉醒来,嘴角眼底,泪水滚烫。她知道,老屋再也回不去了。

陈冬艳,既是一名拆迁户,也是结对包保燕矶镇坝角村征迁专班的一名基层综治干部。

“要做工作拆父老乡亲的房子,叫我如何开得了口。”陈冬艳亲眼目睹过乡亲们建房的艰辛,“我们这里交通不便,乡亲们就像燕子筑巢般,靠肩挑背扛搬回了一砖一瓦。”


陈冬艳在坝角村走访村民

陈冬艳家的房子也是这样盖起来的。“那时我怀着宝宝,兴奋着帮忙搬砖,后来导致孩子早产,在新生儿科急救,我也大出血抢救。”这九死一生的经历,让他们全家更觉得这个小院珍贵。

征迁工作破冰期,村支书找陈冬艳商量,试点湾定哪个小组。“我是二组的,就二组吧!”陈冬艳知道,这第一炮必须打响,如果试点失败,后面工作就难上加难。

先拆谁家的?大家沉默了,不舍与责任在内心交战。“就从我家开始拆吧。”陈冬艳的声音不大,但字字坚定。

当墙壁被一锤一锤砸碎,窗玻璃碎片哗哗直响,她眼泪止不住地流淌。没有太多时间伤心不舍,擦干泪,陈冬艳走家串户给乡亲做工作。

七十多岁的付桂英是她的包保户之一。付桂英有一个孙子叫苏成冲,患有精神病。付桂英不识字,儿子媳妇常年不在家,老人只好将孙子锁在屋子里。

“你看我家这情况,如果房子拆了,我怎么安顿呢?”付桂英以泪洗面,陈冬艳心如刀绞,她决定送苏成冲去省里看病。因为对方弄丢了身份证,她又往返派出所去开证明。几番波折后,苏成冲在省人民医院得到治疗,病情渐渐好转。

付桂英主动来找陈冬艳,拉着她的手要求签约。“这闺女是好人啊,不但自己带头拆屋,让我们吃颗定心丸,还真心实意地帮我,我信得过她。”

“在一线,我得到的比付出的多。当航空大都市在世界崛起,我们会为今天所做的一切自豪和骄傲。”陈冬艳说,一路走来只有一个字,“值!”

董华林——

“在征迁一线绽放党性光辉”

“建设国际航空大都市,承载着百万鄂州人民腾飞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我甘愿付出每一分力量。”这是董华林到沙窝乡走马村担任“第一书记”第一天立下的诺言。

董华林是市城管局的副县级干部,市里选派他到沙窝乡走马村担任“第一书记”,既要牵头负责鄂城第一片区28个村的全面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协助指导做好核心区9个村的拆迁工作,尤其是走马村的整村拆迁工作。走马村,航空都市区核心区内唯一一个需整体搬迁的村庄。巨大的工作挑战摆在董华林面前。

上任当晚,董华林就在村部住了下来。至现在一年零两个月,他先后参加市、区指挥部工作会议40多次、协调组织乡村拆迁专班工作会议70多次、参与专班调解80多次、个人主持调解200多次。身旁的人劝他要注意休息,保重身体。可他说:“我是快退休的人了,以后再好好休息也不晚。”

董华林在征迁现场

到今年5月10日,走马村全村889户,签约率100%,拆迁房屋888栋达99.9%,迁坟全面完成任务,创造了走马村征迁的“奔马速度”。

从事多年的党建工作,董华林始终坚信一个道理,“千难万难,党员干部带头就能攻坚克难,要在征迁一线绽放党性光辉。”

董华林协助村党支部在全村征迁一线成立了3个党小组,把党组织建在征迁战场上。

十组老党员李从富70多岁了,一生正直,在当地威信很高。董华林连夜带着村干部拜访他,请他担任党小组长,他欣然接受,第3天就动员侄儿在自己湾子第一个签了征迁协议。

房屋拆后,大部分党员分散居住,董华林根据实际把3个党小组重新分片,按居住地点组成党小组,并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党员到哪里,党小组就建到哪里,党员的示范作用就发挥到哪里。

房子一栋栋倒下,党的形象一丈丈竖起。“党旗领航·我为建设国际航空大都市作贡献”系列支部主题党日活动迅速拉开。

党旗领航,怎么领?

“要由书记举旗、委员跟旗、组长看旗、党员护旗。”董华林介绍,走马村每月召开一次支部主题党日,全村94名党员面对党旗立下誓言,不仅要以身作则,更要带动亲属并包保一户征迁困难户按期完成任务。

誓言铮铮,行动猎猎。党旗高高飘扬在征迁一线。

张文中——

“一把尺子才能量出公平”

今年5月,沙窝乡新湾村第一个率先完成核心区房屋征迁工作,村支书张文中成为争相学习的榜样。

“没啥窍门,就是咱做基层干部的,不仅要准确把握政策内涵,更要坚持一碗水端平,一把尺子才能量出公平,才能在父老乡亲心目中树立形象。”张文中在村里工作多年深知严把政策执行不走样的重要性。

在张文中看来,按规矩办事,不是站在老百姓的对立面,而是要切切实实地按规矩为老百姓办事。

6组村民李光火原本是让征迁专班分外头疼的一户。张文中知道这家经济条件差,家中共有10口人,而现有房屋面积有280平方米,按照过渡安置政策,10口人只能分到7个人的临时过渡安置费。

81岁的金玉娥在新建的棚户社区里与重孙共享天伦之乐

群众的真实困难摆在这,政策又不能在执行中走样,怎么办?

张文中脑子转得快,“可以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过渡安置困难补助啊。”他立马向区分指挥部反映。在区、乡专班的指导下,村里严格按照一事一议程序,公示公开,妥善解决了李家的过渡安置费问题。

“既坚持了政策原则,又解决了群众难题,而且有理有据,不会引起其他人的攀比闹事。”这样一举三得的妙招,引得大家纷纷点赞。

坚守原则的背后,是一腔赤忱。

5组村民吕月英是一位80多岁高龄、59年党龄的老党员。老人因左腿被截肢,行动极为不便。但在接到征迁通知后,她十分配合决定搬家。由于老人年事已高,张文中为她找过渡安置房的过程困难重重。

“如果拆,老人住哪?如果不拆,怎么跟其他群众交代?”这件事像块大石头压在张文中心里。他跟村干部们商量,老村部办公室还有空闲的,能不能腾出一间打扫一下,让老人住进去。

“那房子离村委会近,我可以常去看望她,照料她的生活。”张文中有自己的打算。从那以后,他成了老人“新家”里的常客。

刚柔并济的工作方法,让张文中在村里有人缘有威信。“真心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才能让他们签得甘心、迁得安心。”新湾村征迁工作的领跑速度,印证着这句肺腑之言。


程时付——

“只图不负机遇不负乡亲”

7月20日,听说有记者来采访,程时付匆匆赶回燕矶镇杜湾村部。

“核心区的征迁工作已经收尾了,但建机场施工便道还有一部分工作要做。我不在现场,心里不踏实。”程时付脸色有些苍白。村干部告诉记者:“这几天连续高温预警,老程中暑了几次。我们不让他到现场,可他不愿意。”

程时付的拼劲真的是在拿命做赌注。2014年,他被诊断为胃癌、食道癌、肺癌三种重病晚期,经过多次炼狱般的治疗,他从“鬼门关”闯了回来。

去年7月,征迁工作开展,考虑到程时付是有威望的能人,村里希望他起带头作用。他二话没说同意了。

正式签约前,同村有好事者私下劝他:“听说你这几年看病花了百把万,现在背了不少债。你家这房子将近300平方米,要是咱们联合起来去找政府扯皮,能赚一笔。”程时付将其赶出门外,对方耍狠道,谁第一个签字,就将其一家赶出杜湾。

程时付给老百姓做工作

在众人的观望下,程时付率先签了约,拆了房。他在黄石做生意,很少回村,一天,村干部竟找到他办公室来。村里征迁工作遇到了困难,想请程时付帮忙做工作。

程时付婉言拒绝了,一方面因为自己身体尚且虚弱,一方面他顾虑自己在这个节骨眼管事会惹人闲话。

送走村干部后,程时付却辗转难眠。“我们村不靠山不靠水,交通也不便,这么多年都穷,现在是抢大项目机遇的关键期,过错了什么时候才能发展起来呢。”村干部的话在他脑海里一遍遍翻腾。

几天后,程时付回了村。从此,他每天的工作安排令人咋舌。他原本在黄石一家蔬菜批发市场做管理,每天晚上一点半上班,第二天早上七点半收工后可以回家休息。可从那时起,他每天下班后,骑40分钟电动车,回村里与干部们一起上班、入户,直到下午五点再回黄石。

由于太过疲惫,再加上村里拆房后,路况愈发危险,程时付在上下班的途中,好几次连人带车掉到了沟里。有人问他这样不要命图啥,他说:“我只图不负机遇不负民。”

别人屡次攻不下的“钉子户”到他这里,一天就签约;扬言要跳楼闹事的“老大难”到他这里,变通情达理……有人问程时付有啥秘诀,他笑笑,“将心比心,其实道理在哪一边,怎样对家乡发展有帮助,老百姓心里明着呢。”


记者手记:

拆迁,天下第一难,但机场核心区里却出现了排队签约,带头拆房的动人场景。

燕矶镇杜湾村村民程时付说过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让老百姓信服的从来都不是官位和权势,而是认可。”时刻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是破解一切难题的“金钥匙”。

以人民为中心,“把加速推进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项目建设作为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考场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构建和谐党群干群关系的实践平台。”今天看来,核心区征迁动员大会上的这段讲话,已成为核心区征迁工作的真实写照。

一根标杆链接另一根标杆,一颗心撼动另一颗心。

“零非访”、“零炒作”、“零事故”、“零违纪”的“鄂城模式”背后,我们看到的是父老乡亲的无私,是干群同心的力量,是渴望发展的期盼,是一个大区的担当。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带着荣光与精神前行,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航空新城迈进,鄂城人步履铿锵。

(鄂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郑博 余蔓 实习生张迪 责任编辑徐森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