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的地下空间,正在进行着一场革命——让原来横亘交错在地上地下的电力、通讯、燃气、给水、污水等各种管线,一起“住进”同一个空间:地下综合管廊。这将彻底解决“马路拉链”和“空中蜘蛛网”问题。
马鞍山道路及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是我市建设的第一条地下综合管廊。该项目进展如何?建成后将发挥怎样的作用?昨日,记者来到施工现场,进行实地探访。
马鞍山管廊项目于2016年12月开工,分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市政道路及配套、监控中心三部分,总投资约4亿元。其中,道路工程起点为江碧路,东至汇贤路,全长3649米,路幅宽40米,设计为城市次干道。地下综合管廊西起江碧路,东至文苑路,全长3210米,分为燃气仓、电力仓、综合仓,可收纳燃气、电力、通信、给水、污水等5类管线。
在项目现场,沿着施工中搭建的临时楼梯,下到地下7米处,已建成的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样板段就展现在眼前。综合仓、电力仓和燃气仓并排而建,分居右中左,就像是建在地下的巨大地下走廊。记者感受到廊内比室外凉快很多,实测廊内温度30摄氏度,而室外地表温度已达到50摄氏度,内外温差达到近20摄氏度。
综合仓高3米、宽3.4米,是三仓中最宽的,两边墙壁上安装有多层金属支架及各种探测仪表,顶上灯具整齐划一。其底部为多层防护的平地,而且还预留了检修车通道,人员可以在管廊内自由走动。
管廊是专门给各种管线“行走”的公共隧道。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安装分公司项目负责人金磊介绍,在马鞍山项目建设中,使用了很多“尖板眼”。防爆设备、探测仪表、智能控制设备等诸多“黑科技”设备让人应接不暇,感叹科技的日新月异。仓内安装了水泵、风机、环境监测系统、安防系统、通讯系统等,能够在故障发生的第一时间反馈至监控中心,人工或自动启动应急预案,确保运行安全。以前是工人在现场焊接的支架,此次,项目放在工厂使用机器人制作,提高质量的同时加快了现场的施工进度,并明显改善了现场工人的作业环境,也体现了节能环保的建筑理念。
目前地下综合管廊结构主体已完成三分之一有余,500米长的样板已完成,预计管廊及监控中心主体将于今年年底全部建成,项目明年年中竣工。据悉,地下综合管廊是铺设电力、通信、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主要负责管廊工程建设并依据城市发展规划预留相应点位,完工后移交至政府部门,由政府部门组织专业运维人员对管廊进行维护。
据规划,马鞍山道路与周边9条道路衔接,沿线电力、燃气、通信、雨污水管线预留了几百个接口供沿线分支道路使用,道路建成后将打通区域发展动脉,为区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金磊展望,马鞍山工程建成后,将担负城市的信息传递、能源输送、排涝减灾、废物排弃等功能,将进一步集约利用城市空间资源,在保障城市安全、提升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服务城市发展等方面,发挥重大而深远的作用。
(鄂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童庆 责任编辑徐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