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遇自然 自然更美

07-17 21:35  

初遇陈桥,她貌不惊人,依偎在凤凰山下,仿佛千百年未曾改变模样。

细品陈桥,她温润如玉,如琢如磨,又浑然天成,毫无斧凿之痕,展现出一派自然之美。

礼遇自然

——把“自然”还给自然

出鄂州主城区,沿106国道驱车南行十余分钟,就来到了陈桥村。

踏上村路,南边农田齐整,北面荷叶田田,塘上白鹭翻飞,耳畔蛙鼓蝉鸣,即刻就退出了城市的喧嚣。

“除了天上飞的,这地上的几百亩都是我们合作社的。”说话的是国清合作社的法人代表刘国清。

远山如黛,近水含烟,不少游客进村都会在荷前拍照。没有修篱筑笆,没有门院招牌,若不是刘国清作向导,初到的人都以为这片种养殖基地就是块天然荷塘沼泽。

“水塘臭了,田地也荒了”是三年前刘国清回乡见到的场景,“马上流转田地,改善水质。”一心回乡继续当“农民”的他说干就干。

“小时候山上跑,水里游,这塘里的水草也认识大半。”因为对家乡的了解,刘国清治起水来有模有样,清淤泥,种水草,再将山上水库的水引到池塘,“不光是种草换水,还要放小龙虾、田螺,它们也是净化水的。”

“现在田埂上经常有野鸭蛋,我们也不去碰它。”一番折腾下来,刘国清让荒地废塘又有了生机,基地更像个天然农场,“这片湘莲的西北边有200亩虾稻共养,西头那个池塘养了青蛙。”

“自自然然的才好,人工设施一多,水鸟野鸭都不来了。”提起为什么基地不做篱笆院墙、树招牌,刘国清的原因令人动容。路边的水沟、驳岸,他都清理干净,穿插种上菖蒲、野菊花,就好像它们本来就生长在那里,是故乡的模样。

对面农家地边,村民们也悄悄种上了向日葵、石楠,田野阡陌间又多一抹清新。

新近完工的村湾道路两旁,没有任何留白,油绿的草坪早已铺放齐整,入山的道路旁错落种上硫化菊和马兰菊,配上葱茏的松竹茶枫,步移景换。

“我们村去年开启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在‘美’,不在‘建’。”村书记邵卫华说,陈桥坐山拥水,本就是一块原始的风水宝地,全体村民一致认同,不能大拆大建,只做精修细检,“把青山绿水护好了,把村子收拾整洁了,就是美!”

自然的礼遇

——唤醒沉睡的“宝藏”

今春,陈桥村千亩油菜花海恍若人间仙境,“市郊的这片油菜花海,‘颜值’丝毫不输江西婺源”,网友们一呼百应,引来上千游人。

“我们绕村策划了一条环形赏花路线,可以垂钓、观景、表演、采摘、登山、礼佛、骑行,尝古井水,品农家小吃……”邵卫华说,陈桥村是“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此次打包全村优势资源,首次打出“旅游牌”就旗开得胜,尝到了旅游扶贫的甜头。

在村西南角,陈家桥湾民居深处,一排斑驳的青石院墙依旧坚固,墙内有间十五米宽、五米进深的红砖黑瓦平房。推开两扇陈旧的木门,迎面整齐地排着一列老式木制柜台和货架,货架上还有几卷旧布匹和油盐酱醋等日用品。后院有库房、值班室和厨房,院子里石磨、碾子、水井、辘轳一应俱全。这是陈桥村的老供销社。

历经半个多世纪沧桑,这座老房子里的老物件依旧保存完好,到访者都啧啧称奇。

“供销社前这条路以前是百年集市,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路两旁都是大小商铺。”伴着邵卫华的话音,一众游客被拉回到百年前,曾有民国“小汉口”之称的陈家桥湾,车水马龙的繁华盛景仿若重现。

正值酷暑,陈桥却人气不减,“凤凰山海拔虽只有200多米,但山上植被茂密,山头下还有白龙水库和金山水库,比山下温度要低5-7度。”邵卫华说出原因,除了环山公路的硬化,凤凰山是一块尚未开发的处女地,一些曾被破坏的树木与空地都进行了补绿修护。

“村子不但完好保留了一些原始的农村风貌、古遗迹,还有许多值得深挖的‘宝藏’。”市规划设计院规划师彭达(陈桥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设计师之一)说,邵家堰湾有900多年的耕读文化,潘家湾有楚剧、排子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凤凰山是佛教净土宗发祥地之一,这些原生态乡情正是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抹去尘埃,修旧如旧,保留历史的厚重。”彭达介绍,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总体设计理念,陈桥村已完成了池塘、道路和老旧建筑的清理、修缮、加固工程,还将结合既有条件复原修建耕读园、新四军联络处、农耕博览园等人文景观。

融合之道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

陈桥村坐落在山脚下,自然、人文景观资源丰富,但地处丘陵低山地区,村人均耕地不足半亩,大半村民外出创业、务工,村集体经济一度为零。

而今,陈桥村除了千亩油菜,还有数百亩湘莲,百亩休闲采摘基地,这些亦农亦景的连片土地是怎样化零为整的?

“村集体出面来流转。”村第一书记余国银介绍,在驻村扶贫单位市农发投协调下,村6家合作社联合成立陈桥农村专业合作联社,发挥村委会功能,为村内农业经济提供服务。

“如今村里引进的生态农业公司越来越多,和外来企业签流转合同,村民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顾虑。”邵卫华说,如今村民们把土地流转给村合作联社,再由村委会和村联社统一管理分配土地,既保障村民利益,也提高了土地流转规模和速度。

“两千多斤小龙虾卖了九万多块钱。”刘国清的虾子养在优质水稻田里,正在申请有机虾品牌,“虾子捞起来清亮透明,游客现场就下单。”“后面还有青蛙和湘莲,今年的总产值预计能破百万。”

“许多人来了都不想走,那就想办法把他们留下来。”刘国清今年不但扩大了基地规模,还在装修自己的老宅做民宿,“装修风格是在村规划图里找到的灵感,修旧如旧的乡村风格!”

对瑾胜合作社法人程和平而言,村子在变,人心也在向暖,“初到陈桥时,大家都挺警惕我这个外村人,如今村里有20多户贫困户在这做农活、当服务员,马上合作社扩大,还要招人。”

“小番茄摘下来就可以吃。”每当游人到来,邵卫华就亲自进村联社的蔬菜基地试吃,“不用农药化肥,随便摘都是甜的!”试吃过后,大棚里的蔬果往往就会被抢购一空,“我们还开发了泡剁椒等农副产品,回头客特别多。”

用绿水青山引人,用乡野土味留人,用原生态乡情感人,陈桥村迈开了乡村振兴,旅游先行的第一步;突出“一湾一品”,做优做强产业链,是其旅游强村正在探索的第二步。

未来,“在保护中合理开发,在开发中有效保护”将是陈桥村建设者和老百姓的长久坚守。

(鄂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曹彦 责任编辑 赵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