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引领乡村振兴的峒山实践

06-27 09:49  

美丽新画卷———峒山村

“建设美丽乡村,是要为乡亲们造福。”“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着力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上取得新突破;着力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不断取得新成果;着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不断取得新进展;着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成效。”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长港镇峒山村。五年过去了,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犹在耳旁。

五年来,峒山村一步步践行着总书记视察湖北、视察峒山社区重要讲话精神,发挥自身优势,成为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村,成为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村、全国现代生态农业创新示范基地、省级旅游名村、全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进步村。

在新时代,峒山又将如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记者近日走进峒山村,寻找答案。

基层堡垒,注入初心基因

“总让你们做免费的清洁工,真是不好意思。”6月10日,峒山村3队党员陈当成与其他6名党员一起,来到村民杨秀荣家,帮助她打扫房前屋后的卫生。杨秀荣腿脚不方便,家中还有老人需要照顾,村里的一些党员们便常常主动过来帮她清理垃圾,与她拉家常。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峒山村“两委”一班人意识到,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引领群众团结一心,共谋发展。

峒山村“两委”履职尽责公开承诺,接受村务监督委员会和村民的监督;开展“亮身份”“五星评比”“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活动;按照“1+1+X”社区窗口服务模式,搭建峒山社区服务新平台,为村民提供各项便民服务。

年初,全村122名党员分别将党员身份亮在家门口,48名党员主动争取文明新风倡导岗、环境卫生保洁岗,自觉履责,服务人民群众。

“现在村里变化相当大,环境卫生变好了,家家有卫生间,也更方便了。”杨秀荣感慨道。通过党员干部带头、村民集体参与的方式,峒山村明确制定阶段性工作重点,并主动帮助村民实行旱厕入室改造、安装化粪池、清扫屋里屋外垃圾等。

如今,峒山的路更宽了,水更清了,景更美了。

“稻虾共作”,小农户对接大产业

产业发展是第一要务。要确保当地村民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

陈学波是峒山村胜博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员,该合作社“稻虾共作”面积达200亩。

每天,天刚亮,陈学波早早来到合作社,开始一天中最重要的工作———取虾。穿上下水衣,走进水田,陈学波拿起固定在水中的铁网,将网里的小龙虾抖落到旁边的船里。“今年的小龙虾个头都很大,希望能卖个好价钱。”

陈学波每天都要取200多斤虾,虽然辛苦,但十分快乐。

2014年,峒山村推广“稻虾共作”生态种养模式,鼓励农户、合作社和从事种养殖的企业规范化生产,一时间在村里掀起一股热潮。在外创业的陈学波听说后,便想回乡发展,于是和村里另外几名村民一起加入了合作社。

“刚开始没经验,前两年也没啥收入。”陈学波所在的合作社一直慢慢摸索,逐步规划稻田,建水沟、种水草。后来,在基地技术专家的指导下,村里制定出台了“稻虾共作”水稻直播生产技术规程,减少了化肥和农药投放量,生产出的大米受到市场欢迎。合作社一步步走过困难期,逐渐步入正轨。

如今,200亩的稻田里,水稻年产值达7万元,小龙虾年产值近30万元。

一田两种,一水两用。峒山村推行的这种生态种养模式,不仅实现了水质改善、生态功能恢复和产品效益同步提高,也使广大村民走上了致富道路。“荷包鼓了,干什么都有劲。”陈学波笑呵呵地说。

截至目前,全村建有农业示范基地1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由过去不足5万元,增长到年收入300万余元。

“绿领”涌现,乡亲干劲燃起来

产业要兴旺,人才是前提。楚鱼香生态渔业项目基地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智力支持。

2007年,34岁的夏成茂在北京安居乐业,可他一直心系梁子湖,总想为家乡做点什么。经过多方考察与了解,夏成茂放弃白领身份,回到家乡当起了职业农民,发展梁子湖大河蟹。

“我们的蟹味纯正,品质优良,可苦于没有自己的品牌,发展受到限制。”夏成茂决定走品牌创建的路子。

2007年,夏成茂创办了鄂州市梁子湖大河蟹水产有限公司,以“养殖户———养殖基地———公司”的模式销售梁子湖大河蟹。2013年,村里土地流转后,建立了楚鱼香生态渔业项目基地。

“搞养殖,得有懂技术的人,不然瞎搞一气,没效果。”夏成茂说。

2016年,公司从武汉引进专业技术人才2名,有经验的养殖工人10余名。其中,杨云旭有着近30年的虾蟹养殖经验。

下大雨了,得给池塘抽水;到养殖中期,池塘的虾多了,为控制虾的密度,得给虾转塘……杨云旭在当好观察员的同时,还带着养殖工人一起干。有时候养殖工人晚上都休息了,他还起来巡塘,拿着小本子记一记,安排第二天的工作。

“养殖工作不能有一丝疏漏与马虎,有杨云旭作技术辅导,团队氛围特别好。”夏成茂说。

未来,公司计划引进一批实用人才,培养更多的新型养殖工人。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点燃了乡亲们建设美好家园的干劲,许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绿领”纷纷回巢,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也成为体面的职业。

“蓝焰”闪亮,守住山水好颜值

人才的回归和引进启动了乡村振兴的引擎,一批批环保、高效的生态企业先后在峒山落户,一幅欣欣向荣的田园画卷在峒山徐徐展开。

“这个既能放在家里净化空气,还能作为艺术装饰品,一举两得!”6月15日,村民陈先生来到鄂州蓝焰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参观,看到该公司研发的新产品活性炭雕后赞不绝口。

多年来,该公司一直坚守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将棉花秆、杂木枝等作为原料,采用先进的高温热解技术,通过高温烟气对生物质间接加热,热解生成高热值清洁生物质燃气、生物质炭、生物质油。活性炭雕的原材料便是其中的生物质炭。

“生态、环保一直是我们的优势,但仅生产原材料,产品效益上不去。”该公司总经理柯水林说。为寻求突破,今年公司转变思路,走深加工、精加工的路子,力求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

4月,柯水林带领团队到湖南浏阳、山东潍坊等地考察学习。后与湖南某公司合作,生产出属于自己的3款产品,分别是印有武昌鱼、观音阁、元明塔的活性炭雕。

“我们的这个产品,在原本生态的基础上,还可以让更多人了解鄂州,把鄂州的地域文化特色推广出去,将来成为鄂州对外的一张名片。”柯水林说。

目前,该公司的活性炭雕还在积极改良中,预计明年投入生产。

教育基地,推开红色旅游这扇窗

持续推进村庄景区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

6月14日,湖北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的30名工作人员乘车来到峒山社区党员干部教育基地,讲解员陈琳接待了他们。

“这里是习总书记视察陈列室,还有系列展板。”陈琳带领大家走进陈列室,参观人员认真听、仔细看,深入了解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视察峒山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对我国农村、农业工作发展的批示精神,进一步增强对农村、农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随后,一行人还参观了蓝焰生物质能源项目基地、楚鱼香生态渔业项目基地和蔬菜基地,了解清洁能源生产原理和生态渔业、智慧农业、“互联网+”水产业养殖生态高效模式。

“通过这次学习,我们感受到峒山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深受启发。”参观人员纷纷表示受益颇多。

峒山社区党员干部教育基地

自2016年建成以来,吸引了不少省、市直单位和国企、私企等前来学习,平均每天接待1至2家。今年,孝感市部分单位还将这里作为开展支部主题党日的活动中心。

“通过建立党员干部教育基地这种形式,打造峒山的对外形象,让更多人了解峒山,也带动当地村民收入的提高。”陈琳说。

自2013年起,峒山村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湾组修通了水泥公路,村主干道架设了路灯,实现了绿化、硬化、美化、亮化,江南水乡的村落美景得以重现。为提高服务质量,该村还设置了党员示范岗、巾帼文明示范岗、团员青年示范岗,并在峒山社区设置休息亭、茶座、候车室、文体活动室、党员活动室等,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

“九曲长港,碧波荡漾,怀柔樊湖,吞吐大江,梧桐引凤,泽惠八方,舜韵清迹,余音绕梁,满港生态,连接城乡。”这是新峒山呈现的美丽画卷,峒山已成为鄂州旅游的“特色名片”。

(鄂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姜婷 戴曾婕 见习记者王奕晨 责任编辑 刘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