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奋斗 我幸福】“小”金涛 和他的“大”梦想

06-08 10:06  

提起金涛这个名字,在蒲团乡郭垱社区无人不竖起大拇指。先天残疾的他,身高1.39米,却凭自己的一双“小”手,开了间大厂子,当上了金老板。见到记者,他连忙招呼:“来,到我厂子里来看一看!”他的脸上不时的洋溢着愉悦、自信的笑容。

早上7点30分,金涛走进了“福涛服饰”服装厂,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作为老板,他总是第一个到厂子。2009年下半年创业至今,该厂总面积从开始的30平米,扩大到2200平米。年产值600万元,年利润达70万元。

浏览完客户发过来的邮件,金涛将顾客的要求(尺寸、颜色、布料、款式等)进行分类,下单到制衣车间。“我虽然没读什么书,但是我玩互联网不比一般人差。”金涛说。由于身体原因,他初二就辍学了。

金涛在车间认真查看员工制衣的规格尺寸和做工,并向他们分享自己做裁缝的时候积累的“独门心得”。18年前, 16岁的他,不顾父母劝阻,南下到服装厂去当了学徒,也学得了一门好手艺。

缝纫机前,金涛手把手的教新来的小伙子走线。“我当年进场的时候还没你大呢,年轻人有的是时间学。”在厂子当学徒当工人的时候,人家坐着干活,金涛只能站着,其间的辛苦可想而知。

郭垱村45岁的吴女士(聋哑人,图左一)和小庙村49岁的周女士(腿残,图左二)在厂里工作了2年多,20余人的厂子里,有8名残疾人在这里上班。“(老板)不晓得多照顾我们,工作环境也好,一个月能拿到将近三千块钱。”周女士说。

金涛的爱人叫姜蒙,2011年初到“福涛服饰”上班,做的是缝纫工,两人在2013年结婚。姜蒙告诉我们:“当初就是看中他有一颗善良的心,有头脑、有思想,身上还有一股拼搏的劲头,看他脚踏实地的一步步实现自己的创业梦,就算是一个普通人,也没有多少人能实现得了。金涛对朋友和家人非常好。也呵护我,我愿意守着他过一辈子!”

上半年厂里比较忙,金涛在厂房亲自操作机器,切割保温棉丝,动作很麻利。

在质检区,金涛铺开了一件长度和他身高差不多的男士羽绒上衣,半俯在地上,一丝不苟的检查。“我们的质检做得很细,但我还是要抽查一遍才放心。”先天残疾带给金涛的,并不仅仅是个子小,他的右眼也有点问题,看东西比较吃力。

市残联工作人员到厂里来关心办厂情况,金涛随手拿起一件刚做好的羽绒服给他看。 “你们的衣裳蛮上档次,肯定能卖个好价钱!”听到这句话,金涛心里很高兴。羽绒服这笔单子,客户开的价格确实也很“美丽”。

忙碌的工作要结束了,金涛领着我们去看了看他的“根据地”——一个30平米的作坊。这间小平房里,装着金涛创业初期满满的回忆。2009年下半年,创业伊始,一没名气、二没政策,金涛跑遍了全市的服装厂,碰了好多钉子,也没接到几张单子,一年下来,亏损近20万元。

面对败局,金涛不想就此认输,面对可能会出现的更大的“金融危机”,他选择了和他的小作坊一起熬下去。随着时间推移,金涛的这场创业梦,熬出了香头——名气有了,政策来了,原来的30平方米的小作坊,已经装不下更多的订单了。步子大了,可能崴到脚,即便如此,金涛还是当即决定建设第二间厂房。

金涛的第二间厂房,面积有80平方米,站在厂房里,追忆往事,金涛有些感慨。从30平,到80平,直到现在的2200平,夸张的几何式增长的数字中,致富的机会,被这位有准备的小个子牢牢攥在了手里。

“回来吃饭啦!”收到爱人的微信时,已经六点多了,厂里只剩金涛一个人,他收拾完工作,准备回家。

到了家,金涛连忙翻出了一堆红本本给记者看。他说他喜欢好青年这个称号。“现在(给残疾人的)政策好,蛮多单位给了我帮助,还给我发荣誉证书,真的不知道怎么谢他们。”金涛说。

爱人姜蒙分享手机里存的结婚照。结婚5年来,夫妻俩吃了不少苦,也有了不少收获,提起最大的收获,姜女士说,那肯定是我这对健康的儿子和姑娘。

吃完晚饭,金涛抱着姑娘,爱人抱着儿子,一家四口其乐融融。聊天中,金涛也透露了对未来的打算——厂子还要扩大规模,添加新设备,吸引更多的残疾人来就业,以及儿子的培养问题等。金涛相信,只要怀抱希望,好日子就在手上。

(鄂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丁梦霞 周云龙 实习生 温蕴菡 责任编辑 赵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