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工艺带鄂州走进“青铜时代”

05-30 10:16  

鄂州地处江南,为三国吴王孙权故都,自古便是吴楚文化的交汇地。据文物考古发现,鄂州境内有各历史时期的大量文化遗存,其中尤以古铜镜的文化、艺术、科研、考古价值而蜚声海内外,出土的铜镜数量众多、种类齐全,涵盖了战国至明清的各个朝代,因而鄂州被誉为中国古铜镜之乡。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市通过多年研究,复原复制了青铜古镜,使这一失传千年的传统工艺重现世人面前。

鄂州西接九省通衢武汉,东连矿冶之城黄石,所辖大冶铜绿山蕴藏大量的金属矿产资源,其铜矿储量为全国第二,品位居全国之首。自商代始,这里就开展了青铜铸造业。此外,在鄂州樊山、汀祖、上董雷咀、泽林等地也发现了古代采铜和炼铜遗址。三国时期,孙权迁都鄂县,改国号为武昌,从浙江会稽、吴郡等地引进铸镜师和先进制镜技术,数十家工匠作坊集中在此铸镜,鄂州铸镜业由此进入了鼎盛时期,形成江南铸镜中心,也成为与洛阳、绍兴(古会稽)、徐州齐名的全国四大产铜、铸镜中心。

《古镜图录》云:其“刻画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辞旨之温雅,一器而三善备焉者莫镜若也”。作为古人的日常用具,铜镜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除照鉴仪容外,还用于婚姻聘礼、宗教法器、帝王赏赐等方面,被赋予了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折射出不同时期的历史风貌。

鄂州古代铜镜铸造工艺演进可分三个阶段:新石器时代晚期至西周的摸索期,采用范铸工艺,铸造粗糙;战国至唐代的发展、繁荣、鼎盛期,使用范铸工艺铸造高锡铜镜,制作精良;宋代至清代的衰落期,采用砂型铸镜,多为高铅铜镜,质感较差。

青铜镜复原复制技艺,采用古代范铸工艺和现代科技相结合,以鄂州出土的战国至唐代铜镜为模本,经制模、泥范造型、泥范焙烧、合金配制及熔炼浇铸、铸后加工、透光等十八道工序,制作而成的可照容的铜镜工艺过程。其特点,一是采用古代青铜范铸工艺铸造,主要工艺流程均为手工操作,不仅复原了古代铸镜的工艺技术,而且还复原了铜镜的本来面貌;二是独树一帜的透光技术,即通过阳光或者灯光照射,镜面可将设定的图案和文字透射出来,全国范铸和青铜专家鉴定认为已达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

复原复制后的青铜镜,制作精巧,构图新颖。其造型纹饰是以线条构成法和平面浮雕手法,表现神人、车骑、歌舞、瑞兽等图案,纹样、铭文内容丰富,镜缘装饰讲究。目前已研制生产出铜镜复制产品40多个品种,并获专利2项。代表性作品有西汉星云镜、汉代四神规矩镜、三国时期神人车马画像镜、六朝龙虎镜、隋代神人四灵镜、唐代瑞兽(狻猊)镜等。

青铜镜复原复制工艺的研制成功,不仅完善和发展了古文化艺术,而且对我国的文物资源保护、挖掘古文化遗产、展示古代优秀科学技术成果,起到了积极作用。

从鄂州铜镜铭文中出现的纪年、工匠和铸镜作坊名称,可清晰追溯青铜镜制作工艺的历史传承,如汉代、三国、隋唐等不同朝代的工匠名号有三羊、青羊、王氏、八公、薛豫、尚方等20多个;商标名号镜是宋镜中最具特点的镜类,镜背素地上标有铸家名号,其中以石家为多。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鄂州青铜镜专家董亚巍就开始探索古铜镜复制,经过潜心研究,摸索出透光铜镜的化学成分和透光原理,成功复原复制出青铜古镜。

1995年,我市成立了博物馆文物复原复制研究所,开展古代青铜镜、青铜斝、鼎、尊等青铜器范铸工艺的研究,并进一步完善了青铜镜的生产工序。

1996年至1998年,市博物馆文物复原复制研究所先后被中科大、中科院、北科大、中国钱币学会等定为青铜范铸实验基地。

2012年,研究所被命名为第三批湖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发明专利青铜镜的制备方法并获得通过。

然而,由于青铜镜制作工序多、工艺复杂,产品成活率低,价格较高,销售市场低迷,技术人员流失,新产品研发工作停止不前,抢救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为传承优秀的传统技艺,鄂州市青铜镜复原复制研究所将加大保护力度,对高锡青铜熔炼技术、制模制范技术、烘范技术及透光技术实行重点保护。目前已着手准备申请注册鄂州青铜镜商标,拟将研究所打造成全国青铜范铸生产基地,并不定期开办培训课程,普及和提高范铸技术,壮大传承队伍,同时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进一步开展研究试验工作。

青铜镜,浓缩古文明,默默记录着悠悠历史长河中的波澜起伏。在传承文化、开创未来的今天,鄂州人将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使青铜镜复原复制技艺可以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更好融入现代生活。

(责任编辑 赵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