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城区文化旅游资源撷取

05-16 11:03   李彦培

鄂城区地属“吴头楚尾”,古谓“江南之枢纽,楚东之门户”,是通往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门户,人口60多万,行政区域面积592.9平方公里。

鄂城区共有地文景观、水文景观、古迹遗址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类型全、种类多、特色鲜明,开发前景广阔。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

白雉山,位于区境南部碧石渡镇与汀祖镇交界处,昔有“白雉呈祥”的说法,故名。主峰西部,修有白雉山水库。相传远古有仙人骑驾白雉至此憩留,仙人乘兴而去,而白雉化为主峰,遂得此名。山腰林木阴翳,间有鸡犬、人家,若隐若现,若仙若幻。而雨后山色特佳,犬牙错杂的崖壑间云吞雾吐,龙气舒卷,飞流叠泻,蔚为奇观。故有“雉山烟雨”之称。

麻羊垴,位于区境东部的沙窝乡、花湖镇境内。东西长3公里,南北宽2公里,因山势状如羊头,杂草丛生,冬季叶落草枯,山呈麻黄色,固称麻羊垴。抗日战争时期,是鄂南抗日根据地,现有麻羊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葛山,宗教名山。葛山海拨162米,在30余群峰护持下,“突起一峰插南斗”,俯视众山,一枝独秀。葛山则因东晋道教著名炼丹家、医学家、著名学者、一代文化宗师葛洪而得名。

此外,鄂城区还有三山湖、花马湖、走马湖等大大小小的湖泊点缀在鄂城的土地上,整体分布错落有致,形态万千,风光宜人,鄂州素有“百湖之市”之称;还有石桥水库、黄龙水库、白龙水库、白雉山水库等,水面宽阔平静,库水清甜纯净,四季水绿如蓝,清澈见底;山水相间,风光秀丽,湖光山色,相映生辉。如此等等,山水奇观,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鄂城历史悠久,文化资源璀璨辉煌。鄂城有古老的文明,古文化遗址及遗存遍布全境。燕矶七窑山遗址、新庙罗家嘴遗址。战国、两汉、三国、两晋时期铜镜的出土,以及汀祖镇吴垴村古矿井、铜灶遗址等的发现,证明鄂城地区古代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采矿冶铁技术。

鄂城人文历史底蕴厚重和名胜古迹众多。自先秦以来,有帝王将相在此角逐争雄,建功立业,文人雅士在此挥毫泼墨,咏景抒怀。楚国屈原遭谗言放逐,行吟于鄂,留下“乘鄂渚而反顾”的诗句;江东孙权,逐鹿中原,“以武而昌”,开创一代帝王基业;太守陶侃,武昌平叛,整饬吏治,广植官柳。全区现存文物点、遗址141处,文物、古迹资源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牌子锣、踩高跷、剪纸、旱龙舟、百节龙等世代相传。民间文化活动活跃,这里既有代表饮食文化的胡桥豆丝,又有民族传统文化的舞狮子、玩龙灯等,活动按传统规矩举办,龙灯狮子剪纸文艺水平高,牌子锣在湖北地区有影响力。

文艺社团蓬勃发展。全区文化战线坚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加文化和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组织开展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艺术活动,指导和引导群众开展自娱自乐活动和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目前鄂城区文艺社团种类多样,有民乐团、楚剧团、剪纸协会、书画协会、牌子锣队、旱龙舟队等,支撑起鄂城民间文艺舞台。近年来,鄂城区的文艺活动形式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各民间剧团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有为乡亲们的公益演出,免费送对联、戏曲进校园等。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胡桥豆丝,穿越时间的限制,只为保留那一丝最原始的味道,展示了鄂城特有的饮食文化,让人们从味觉上走近鄂城;花湖民乐团在全国各地的交流演出,穿越空间的限制,展示了鄂城的民风民乐,让人们从听觉上走近鄂城;先贤哲人的诸多遗迹,跨过时空的限制,展示鄂城底蕴,让人们从视觉上走近鄂城。鄂城文艺人才层出不穷,创作成果颇为丰硕,楚剧团创作了以反腐为题材的《送错红包开对亲》,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反响,《春满鄂城》征文活动,从文学方面激发人们的创作热情。

今天的鄂城迎来了历史机遇,国际化的现代航空物流新城建设,将极大刺激鄂城的文化旅游事业发展,也为鄂城的文化旅游事业带来新的机遇。

(责任编辑 赵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