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大棚里的蔬菜长得么样了,走,我们一起去看看。”10月10日中午,临江乡王埠村鑫畅合作社的赵建军,看到60多岁的许继才,立刻放下手中的活,拉上老许向他家蔬菜大棚走去。
赵建军是段店镇百席村村民,先后做过建筑、承包过食堂、跑过保险,2005年,他拿出几十万元“血汗钱”,在临江乡王埠村租赁60多亩土地从事种养殖业,如今已是年收入过百万元的种植大户。他致富不忘乡邻,带动全乡600余户2000多人从事种植业,被人们誉为“扶贫帮困的领头雁”。在生态农业基地建设过程中,他探索出“基地+农户+残疾+科技”的模式,走出了一条科技扶贫之路。
创业之初,他东奔西走进行市场调查,发现靠种地只能维持温饱,想致富必须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进行特色养殖、规模种养。于是,他买来蔬菜和农作物种植方面的书籍,认真钻研,并聘请省、市农业种养专家为基地“科技指导员”。他种植了4亩科技试验地,自己摸索着试种蔬菜新品种,种植成功后再向残疾人和村民推广。他先后投入6万多元,试种新品种11个,带动残疾人和村民扩大种植面积700多亩。随着农业经营规模逐年扩大、新品种越来越多,2013年,赵建军成立了鑫畅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创业的步子走得更稳。他主动与市区扶贫、残联、科技等部门联系,组建“科技扶贫服务团”,每年依据季节请来区政协委员徐志超当“科技顾问”,还介绍14位村民到徐志超的蔬菜基地和铁皮石斛基地打工、学技术,让贫困户成为“科技明白人”。
创业成功的赵建军,心中一直记挂着村民,尤其是他们当中的“特殊群体”。他建立了残疾人科技扶贫档案,每年开展科技培训活动,邀请省、市、区农技专家讲课,到目前为止,共培训2000多人次。近年来,他主动帮扶11人,帮助很多残疾村民找到了生活的出路,实现个人和家庭的幸福。同时,他还积极支持帮助周边农户致富,合作社年均提供就业岗位2000多人次。自2009年以来,在他的带动下,全乡共有56户农户从事种植业,每户每年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有人对他的做法不理解:“你千辛万苦学来的技术,却毫不保留地免费传授给别人,同行可是冤家啊。”他总是憨笑着说道:“这些技术藏着有什么用,我一个人挣钱不如大家一起挣钱,能帮乡邻共同致富,这是我该做的。”
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他把科技扶贫的事做到了群众心里,和村民的心越贴越近。他常说:“我能有今天,离不开党的好政策和大伙的帮忙。”十里八村的乡邻,无论谁家孩子上学、老人生病,只要有困难,他都主动帮忙,有求必应。先后帮助过41名贫困生,开展“暑期实践”活动,引导贫困生在合作社学农技,并给予一定报酬,既解决了贫困生暑期生活难题,还使他们学到了科技知识。今年7月初的暴雨,合作社10多亩土地被淹,但他着急的却是乡亲们浸泡在水里的2000多亩农田,他拿出自家的水泵,帮助乡亲们及时排涝。汛期结束后,他又通过合作社和扶贫基地,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免费为受灾群众送农资、送种子,共为村民送农资5吨、种子200公斤,送技术资料600册。
近年来,科技扶贫在鑫畅合作社扎下了“根”,合作社于2013年被评为省级示范合作社;2012年、2014年被评为鄂州市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2014年被评为全市残疾人创业就业示范基地;2015年,赵建军被评为“全省志愿助残阳光使者”。 (特约记者陈庆跃通讯员胡智凯 编辑熊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