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
“平平安安才是福”,
在诗词、古话里,“平安”与幸福息息相关;
诗词
十九大
“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在十九大报告里,“平安”与民生紧紧相连;
“事事皆顺心,平安永相伴。”在老百姓口里,“平安”是最真挚的祝愿,最长久的期盼。
百姓口中
平安鄂城
鄂城,以平安作桨,开动幸福船。2017年,这里不但出色地完成了“天下第一难”的大项目拆迁安置工作,而且荣获全省维稳先进单位,连续31个月实现“零非访”,年度“一感两度两率”综合排名位居全市第一、在全省争先进位。
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从哪里来?记者探访此地,寻找答案。
1
“智慧+综治”扬稳定之帆
1月19日,下午四点,汀祖镇刘畈村幼儿园门口挤满了来接孩子的家长。人山人海,最容易招小偷,或碰擦矛盾。
“上面有‘天眼’盯着,没人敢闹事。”村民彭书鹤口中的“天眼”是高清监控设备。他将孙子从外地私立幼儿园转到村里,就是看中了这密布的“天眼”。
在离学校不远的村委会,正在监控室值班的村支书王小明盯着屏幕,密切关注着监控反馈的实时图像。而与此同时,在距离这里几十公里的鄂城区综治中心,工作人员文艳也坐在一张屏幕前。
“各镇村会将综治信息录入网络,我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可以掌握全区人员的基本情况,及时提醒并跟进相关问题的处理,提高办结效率的同时,对处理过程进行监管。”文艳说。
刘畈村视频监控
一张网织就稳定之帆。鄂城区依托“综治信息管理平台”和“铁路护路管理平台”,优化“平安生态圈”。充分利用现有“综治信息平台”,强化“网格化管理”,打造“网格+”模式,将信访、法治、安监、调解、环保、河湖治理等充实进网格。全区正以“雪亮”工程及“综治视联网”建设为抓手,实现村、组监控全覆盖,近距离服务百姓。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鄂城区健全党委领导和管理政法的体制机制;制定出台政法委议事决策规则、工作规则、重大事项报告、沟通协调等7项工作制度;严格落实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两个清单”,严肃启用综合治理“一票否决”;由综治委牵头进行部门联动,设立“1+N矛盾调处中心”,一站式解决信访问题……
“全区政法综治工作的初心和使命是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决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习总书记要求的‘三到位一处理’,走好党的群众路线,直面各类矛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将‘刀把子’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让鄂城人民群众带着满满的安全感踏入全面小康社会。”鄂城区委书记刘厚文说。
2
“原则+柔情”破疾风恶浪
在鄂城新区文塘村,村民何春英这些年真切地体会到“患难见真情”。让她感激的对象,是她原本视为对立的综治工作人员。
2013年,何春英的孙女遭遇车祸,一家人悲愤且无助,委托一位亲戚与肇事者协商赔偿。
事隔一年多,双方难以达成一致意见。何春英的老伴、儿媳伤心病倒,儿子愤怒之下去对方单位闹事,被刑拘。无奈之下,何春英到政府求助。
由新区信访办、司法所、维稳办、民政办共同组成的工作小组介入调解。
“我不相信他们会真心为我们争取利益。”何春英虽然觉得这些“当官的”很热情,但依旧对他们留了个心眼。当调解小组为她争取到90万元赔款时,她听从亲戚的建议拒绝了,并默许亲戚带人到肇事方单位闹事。后来,对方坚持打官司,判决结果为赔偿78万元,这下何春英傻眼了。
“我悔不该不听你们的劝,以为会闹才赔得多。”何春英向新区综治办主任汪道银哭诉。后来,汪道银费尽周折为其争取到部分人道主义赔偿。何春英深深感动。
像她这样被温暖的人还有很多。截至目前,全区三级调解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活动2893次,受理各类矛盾纠纷2147起,调解成功率99.4%,未发生一起因调处不力而引发群体性事件。
善疏则通,能导必安。区、镇、村“三级书记大接访”,深入基层听民声,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推行网上信访代理制度,让“上访难”迎刃而解。设立一村一律师、“三位一体诉讼服务中心”、法治讲习所等,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建设区、镇、村三级综治中心,将综治、信访、司法等部门纳入其中,探索建立社区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服务多元化的“平安鄂城”模式。
铁血惩恶除弊与柔情扶弱帮困并举。深入开展霹雳系列行动,有效打击处理3558人,抓获各类逃犯38人,依法打击处理邪教人员47人,力夺“全国反邪教战略支撑点”桂冠,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我们注重在‘善治、共治、群治、自治、精治、法治、严治’上下功夫,把政法工作置于党的绝对领导、置于服务中心大局、置于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来谋划、实施、推进,找准切入点、着力点,构建党旗领航的‘一核多元共治’机制,聚力探索‘枫桥经验’鄂城化路径,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努力推进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平安法治鄂城建设,为‘一城三区’建设和鄂城人民保驾护航。”鄂城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夏鑫说。
3
“同心+群防”护欢笑远航
入夜,沙窝乡各村湾文化广场上音乐声响起,与舞曲相伴的还有巡湾的警笛。
这样的韵律在鄂城处处可见,点缀着乡村之夜的祥和。
“以往我们跳广场舞要早早回家,现在村治安巡逻队每天过来看下,我们就想多跳下,晚点回家也安心。”“嫂子们”的笑声是最生动的“平安指数”。
在汀祖镇王边村,村民吕美香有着同样的感受。“警笛响一响,小偷不敢来,我们才睡得香。”
“我们戴着红袖章的,负责走村串组,盯人;骑电动车的,负责拉响警笛,巡路。”村治保主任方向军每天都要领着一队人马值守到凌晨。
“红袖章”是鲜艳的平安符号。在燕矶镇坝角村,73岁的老党员李锋,每天都要与队友一起巡逻。“村里为大项目征迁腾地,许多房子都拆了,进出的人员比较复杂,容易出安全隐患,我们得常转转。”像他这样参与治安巡逻队的党员群众代表,机场核心区村村都有。
“他们既做隐患排查又做矛盾调处,征迁安置工作能实现‘零非访、零炒作、零事故、零违纪’,他们功不可没。”燕矶镇车湖村副主任曹田云说。
安全是百姓共同的心愿,群防群治是打通“平安堵点”的利器。《鄂城区政法机关服务国际航空大都市十二条措施》和法治惠民“十件实事”,切实将“平安链条”延伸至湾组:碧石渡镇发挥网格员、“五老”人员优势,开展“夜间走访”解民愁;泽林镇、长港镇对全体网格员进行培训,统一着装佩戴红袖章、小红帽,分组分时段进入各村组;“平安鄂城”微信公众号适时发布预警防范信息……
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党建引领和社会组织作用,实现党委主导、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城乡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正在重塑,“枫桥经验”鄂城化路径正在拓展,一家一户的“小平安”,成就一城一区的“大平安”,护送幸福之舟远航。
记者手记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安全需求是仅排在生理需求之后的第二层次基本需求。
没有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便无从谈起。
十九大报告深刻剖析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社会治理提出的新要求。为此,必须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安全,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点点滴滴。
(鄂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博 实习生 邱秉健 责任编辑 余蔓 实习生 邱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