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看鄂州系列报道之二 农业植入生态基因

01-16 21:15   云上鄂州  

“摘菜,劈柴,生火,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近日,武汉王女士在微信朋友圈里发送了一条鄂州生态农庄“体验游”的图文消息,引来不少朋友打听。

数九寒冬抵不住朋友圈里美食和美景的传播速度,“周末下乡”不知不觉在自媒体上掀起一股热潮。

生态振兴:舌尖上的幸福味

“这已经是第三次带朋友来了!”上周末,段店镇老七生态农庄里好不热闹,王女士笑道,不经意间的一条微信让她成了“业余导游”。

“蔬果现采,鸡鱼现宰,告诉孩子们这是我们小时候的味道,特别幸福的味道!”慕名而来的网友和周边市民们,一边围着土灶做饭,一边回忆儿时味道,“用有机肥种出来的果蔬格外香甜!”

原来,记忆中的幸福味道源自生态种养殖方式。

“从2008年回乡办农庄就一直坚持使用有机肥,家乡的好山好水不能破坏!”老七生态农庄主人夏胜明原本在沿海做化工生意,深谙环保之道:农庄里的放山鸡是果林的“天然卫士”,禽畜粪便又回收至沼气池,沼液、沼渣是现成的有机肥料,沼气可供全村人使用,俨然在村内形成一个生态小循环。

如果说小小的生态农庄是一个个幸福音符,那么全市生态农业发展就是一首幸福协奏曲。

在泽林镇万亩湖,坚持不人工投喂、不施肥的原生态繁育虾苗模式在全国推广,每到虾苗订购时节,省内外客户踏破门槛。

在梁子湖未被污染的生态湿地里,选用非转基因稻种的“梁道”大米采用“鸭稻共生”的古法种植,不使用任何化肥、农药。去年,整个梁子湖区水稻品种优质率在95%以上。

在涂家垴镇5000亩蓝莓基地里,太阳能捕虫灯和稻草人、彩飘带,演绎着现代病虫防控与原生态农耕防鸟技术的完美结合。

在汀祖镇、杜山镇、九龙山茶场,上百万斤秸秆收集粉碎后堆肥还田。去年,全市主要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达67%。

在全市,已建成的13处小型沼气工程和6处“沼气+”循环生态农业示范点,让1.7万户农户受益。

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是“七条道路”之一。

鄂州生态农业早于2001年破土萌芽,2013年市委六届七次全会作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战略部署,并率先在全省创建生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近年来,构建起生态农业的土壤、水源、大气、环境评估标准体系,以及投入品、生产过程控制、检验检疫标准体系,全市生态农业基地总数达到443个,面积38.5万亩。

质量兴农:农业供给侧发力

“红砖是介质土,里面有经过检验的生物营养素。”隆冬时节,华容区台湾农民创业实验园里,台湾大学博士、农业专家陈毓良正在给我市80余名种植大户进行生态农业培训。

按照台湾精致农业模式,整个实验园从源头做起,已投放4万吨有机肥用于土壤改良。更令参训者叹服的是,大棚里的果蔬每日生活得甚是“精致”:用醋加糖控制虫侵,浇灌的水一定要先过滤……大棚里几乎一尘不染,长出的有机番茄摘下就能吃。

在杜山镇东港村,同样有种水果过着这样的“精致”生活——“喝着牛奶长大”的台湾高接梨。特别配制的氨基酸肥用全脂奶粉、豆浆、海藻精等混合发酵1个月,滤去残渣,再喷施到梨树根部和叶面,不打农药,不用除草剂,坚持整枝、疏果……这样长大的梨平均每个有8两以上,甜度达到13。

“陈窖一开香千里!”杜山镇党委书记李怀明笑道,同是东港村出品,台湾高接梨每公斤售价比普通黄金梨高出近30元,还不愁销路。

同样,在全市,“喝着矿泉水长大”的“梁道”大米入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住处有地暖的有机“梁心”番茄俏销京城、地处偏远的涂家垴镇有机蓝莓每年引来上万人采摘。

品牌建设是生态农业基地的生命。2017年,全市农业种植结构继续调整。蔬菜、花卉、果茶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新增“三品一标”认证30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合格率为99.5%。

“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倒逼我们农业供给侧改革!”市农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全市在构建绿色发展的农业产业结构,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的同时,各个基地、农庄的生态美景及休闲采摘、农事体验、农技科普都成为新的“卖点”,“质量兴农除提升农产品自身价值之外,还衍生一系列附加值,使生态资源转化为良好的生态资本。”

现代“新农人”: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收割四五亩地要不了1小时!”去年秋天,华容区段店镇罗湖村,位于长江之滨的80亩成熟芝麻地里,种田大户李保生驾驶着联合收割机,绕着芝麻地转圈子。只见芝麻秆“唰唰”地被吞进收割机,粉碎后的秸秆从尾部不断吐出回田,脱粒、清选后的芝麻则储存在收割机上的存放箱里。

“亩产超目标37.72%,顺利通过省级测产验收!”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黄开意介绍,去年,总规模2万亩,地跨临江乡、段店镇两个乡镇的“油菜绿色高产高效技术示范片”喜获丰收。

“去年,粮、棉、油等8大类主要农作物耕整机械化率达到88.85%,不少将田地托管给农机合作社的新农民成了‘甩手掌柜’。”市农机局局长刘应龙介绍,农田里,芝麻生产农艺农机集成技术、北斗导航技术、秸秆还田离田等新机具新技术大展身手。

需要“精耕细作”的蔬菜大棚里亦有“尖板眼”。

“一共承包了6个大棚,从产到销合作社都包了。”长港镇东沟村村民刘秋凤不担心忙不过来,在村蔬菜基地里,采用智能灌溉施肥技术,使用物联网自动给水给肥,湖北忆乡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供药、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收购,并统一实行农产品质量溯源技术,确保农产品安全。

在全市各大种养殖基地、合作社,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多个基地与省农科院、各大高校合作创建“信息农业示范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合作建立高标准、高水平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为了让好的农产品卖得更好,去年,市供销社在杜山镇东港村新建博恒农产品蔬菜产业园项目,支持我市规模化生态农业基地向大型超市均衡供应优质农产品,年销售额达1亿多元。

目前,以博恒农产品蔬菜产业园项目为支撑的供销物流产业园,形成以农贸市场、生鲜超市和村级综合服务社为零售终端的城乡互通批发交易市场体系。同时,农村电子商务工程已实现区、乡镇、村农村电商站点全覆盖,目前正在加速全市“互联网+”生态农业发展。

农业植入生态基因,正凸显出其强大的裂变效应。

(鄂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曹彦 责任编辑 陈振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