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审计发现扶贫问题金额70多亿 “拍苍蝇”成重点

01-09 08:53   中国青年报  

“苍蝇级”腐败最易损害扶贫公信力

两年审计发现扶贫问题资金七十多亿元

在审计署发布的2018年第一号公告中,列举了34个违纪违法线索移送后的处理情况,其中提到,2012年至2015年,云南省砚山、麻栗坡等11个县扶贫办涉嫌审核把关不严,致使680多万元扶贫资金被骗取。审计署将相关线索移送云南省监察厅后,纪检监察部门给予29名责任人党纪政纪处分。

事实上,这只是审计署近年来亮剑扶贫资金的一个缩影。2016年和2017年,审计署共对37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进行审计,抽查扶贫资金737.53亿元,入户走访1.82万个贫困家庭,发现问题金额70多亿元。

2017年审计发现的问题中,截至当年10月底,各地通过追回、盘活或避免损失等方式,整改扶贫资金32.68亿元,有970人被追责问责。近年来,扶贫资金中的问题金额比例也在大幅下降,从2015年的25.8%降至2017年的7.93%。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近日就此专访了审计署农业司负责人。

 哪些扶贫问题要警惕

在这位负责人看来,扶贫资金的审计与其他项目的审计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大部分扶贫资金直接惠及的对象是普通群众,而且分散在乡村,仅靠传统的看账本是找不出问题的,必须走村入户,眼见为实,看看扶贫资金有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他举例说,有的审计组在调阅农村危房改造档案资料时发现,部分农户危房改造的照片存在PS的痕迹,很多图片甚至完全一样,可能存在编造资料、重复申报,甚至骗取套取补贴资金的问题。审计人员通过对3个村的实地探访,揭开了当地骗取危房改造资金的猫儿腻。

还有一些扶贫资金损失浪费、不能发挥效益的问题就更隐蔽了。有一个审计组在贫困户家里走访时发现,他家的墙角放着很多打捆的核桃树苗木,都已近枯萎。

当时审计人员就警觉起来,本该成为“致富树”的苗木为何被浪费了?在审计人员耐心的询问下,当地老乡道出了实情,原来当地海拔过高,天气寒冷,加之缺乏水源,根本不适合种植核桃树。老百姓也没什么种植经验,勉强种下去几个月后,全都死光了。

地方政府并没有吸取教训,反而又购进了一批核桃树苗,强制要求老百姓补种。当地百姓担心的是,核桃树苗既种不活,又要和已有的其他作物争水争肥,干脆就不种了,于是就有了领了苗木也不去种的情况。

这位负责人介绍说,通过近一两年对37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实地走访,审计署梳理出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7类共性问题,也是为了提醒各级干部,扶贫工作中的高压线碰不得。

这些共性问题包括:落实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等扶贫政策不到位;由于资金统筹盘活不到位、项目推进缓慢等原因,产业扶贫等资金闲置;部分单位或个人违规将扶贫资金用于市政设施建设等非扶贫领域及公务接待、职工福利等;一些扶贫项目由于前期调研不充分,后期工作不到位,未实现预期效果;一些扶贫项目管理不规范,项目招投标不规范,部分无资质个人或单位借用其他企业资质承揽扶贫项目;个别县脱贫认定工作不精准,将部分未达到标准人员认定为脱贫对象;有的地区扶贫工作不扎实,向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发放扶贫小额信贷。

“拍苍蝇”已成扶贫审计重点之一

单笔的扶贫资金量都不大,但量多面广,而且在村屯的管理中,由于缺乏相应的账簿、记录等证明材料,仅靠老百姓提供的口头证言很难核实问题。审计人员发现,很多时候扶贫中的“苍蝇级”腐败最容易损害扶贫工作的公信力。

审计署农业司负责人说,与其他领域相比,扶贫领域发现的问题多发生在乡镇和村级。从审计情况看,由于扶贫阳光化不到位、管理不透明,一些乡村干部利用职务便利,虚报冒领、克扣侵占扶贫领域专项资金,吃拿卡要、雁过拔毛等问题比较严重,特别是集中在危房改造、低保等扶贫领域。

比如,在危房改造过程中,部分村干部以“好处费”“报名费”的方式,向贫困群众收取费用,审计组在某县审计中发现,某村村主任和会计在落实该村危房改造任务中,甚至公然在大喇叭中喊,想报名危房改造的交200元报名费,不交钱不能报名。

这位负责人说,扶贫审计中,“拍苍蝇”已成为工作重点,也由此发现了不少案例。比如,某村支书非法投标违规获取扶贫工程项目,并在扶贫项目建设过程中偷工减料,骗取扶贫资金;某县农业局先后挪用中央和省级专项涉农资金违规用于请客送礼、送红包、发放津补贴、有偿陪侍服务等,还违规将财政资金补助本单位职工投资的企业用于经营,造成财政资金损失。

在农业扶贫领域,除了骗取套取资金问题比较严重外,部分村干部在资金项目分配过程中优亲厚友、挤占群众利益为亲属谋利的问题也比较突出,揭露这方面问题一直是农业和扶贫审计工作关注的一个重点。有的村干部在贫困户申报、农村低保困难户评选、资金补助、物资发放、项目分配等工作中优先照顾自己的亲戚朋友,对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却视而不见,极大地损害了群众利益。

审计发现,某副乡长利用职务便利将扶贫项目交由亲属无偿使用;某扶贫互助资金主管部门管理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挪用扶贫资金用于其妻经营活动,挤占本该由群众获得的扶贫资金。

 推动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

审计署农业司负责人说,未来一段时间,要着力关注深度贫困地区的资金使用情况。2018年,审计署将加大审计力度,揭露影响和制约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关键问题和“短板”,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同时,将加强对贫困残疾人、老年人等脱贫攻坚重点群体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促进重点群体如期稳定脱贫。

在审计署看来,脱贫攻坚战期间,扶贫审计的另一个工作重点是揭露发生在贫困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要通过加大审计力度,揭露骗取套取、截留挪用、贪污侵占、挥霍浪费、化公为私、优亲厚友,以及侵害贫困群众利益等违纪违法问题,维护扶贫资金安全,推动健全扶贫领域反腐败的长效机制。同时,要揭露一些单位和领导干部在扶贫工作中作风不实、敷衍塞责,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甚至失职渎职等突出问题,推动完善追责问责机制。

审计署农业司负责人还介绍说,审计署整合全国审计资源,在2020年以前实现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含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深度贫困地区审计全覆盖。各级地方审计机关对审计管辖区域内贫困县和非贫困县的脱贫攻坚相关专项资金重大项目,以及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实现审计全覆盖。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这位负责人说,管好扶贫资金还要靠制度建设,尤其是形成一套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的机制。下一步,审计将继续围绕“精准、安全、绩效”,重点揭示因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不到位危害扶贫资金安全、侵害贫困群众利益等问题,提出堵塞漏洞、提高绩效的建议。(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刘世昕)

(责任编辑 陈振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