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市人社局就业改革出实效

©原创   12-06 15:19  


就业是民生之本。十九大报告提出“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鄂州市人社局进行了积极探索,对就业机制体制进行了创新,建立了就业兜底长效机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截至目前,全市共安置就业困难人员933人,完成任务1295人的72%,失业率控制在2.16%,零就业家庭均实现至少1人就业。

一、建立“宏观+微观”模式,多层次解决就业难题。从实践来看,以注重宏观理论和需求分析为基础的新古典综合派不能解决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经济问题,新凯恩斯经济学以构筑宏观理论的微观基础为己任,在某些方面值得我们借鉴。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政府一方面作为宏观调控者,应建立失业监控指标体系,对劳动力市场采取积极主动干预;另一主面应当主动作为,积极开发提供公共产品,通过创新劳动就业政策、社会保障制度、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和劳动教育培训制度等,构建就业制度体系,创造制度环境,促进就业增长。基于此认识,2017年《鄂州市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推进零就业家庭等重点群体就业”。根据市委、市政府相关精神,鄂州市政府出台了《鄂州市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兜底保障实施意见》,将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农户”成员、失地农民、精准扶贫对象等5类就业困难人员1925人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充分依托基层劳动保障平台,通过每年2次免费职业介绍机会、1次免费就业创业培训、创业担保贷款优先安排、一对一的就业创业跟踪服务、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等“就业创业援助套餐”,对零就业家庭实施全面的动态及时援助。

二、建立“政府+市场”模式,多措并举实现精准就业。坚持“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分级负责、精准聚焦”的原则,对全市就业困难人员实施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以村塆为单位,在鄂城区、华容区、梁子湖区(不含机场等规模拆迁区)建立就业困难人员动态台账,详细记录就业困难人员年龄、技能、专长、就业愿景等信息。建立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按照精准扶贫对象的就业岗位需求和培训需求,分别制订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对接服务计划和一揽子培训计划。做好与企业、生态农业基地和就业困难人员的信息对接,组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全方位提供人力资源中介服务或者设计订单式、定向式培训计划。加大培训密度,扩大基础培训覆盖面,确保培训实效,提升培训就业率。

三、有效扩大“供给+需求”,双层托举实现兜底就业。开发公益岗扩大就业岗位“供给”,开发生态文明公益性岗位2000个以上(有精准扶贫对象村塆每塆一个),实现公益性岗位在全市有精准扶贫对象村塆全覆盖。供给岗位主要是垃圾全收集、污水全处理、敬老护理、保绿养护、保安保卫、卫生管理等公共服务性岗位,兜底就业困难人员可以承担。发放岗位补贴扩大就业“需求”。坚持“谁开发谁管理”原则,由各村与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负责日常管理。公益性岗位人员每月按我市当年最低工资标准的60%发放岗位补贴。补贴资金由扶贫专项资金、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每村10万元)和就业专项资金组成。目前兜底就业困难人员通过企业吸纳、灵活就业、公益岗安置等渠道实现就业的有933人。

四、建立“村、乡、区、市”四级联动模式,创新组织保障机制体制。通过择优聘用,实现“一村(社区)一名人社协理员”,依靠基层组织、人社协理员和网格员队伍开展就业精准调查,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健全就业困难人员调查、企业用工调查长效机制;建立就业困难人员信息系统,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做到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个就业兜底保障措施,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援助。 大力推进“互联网+人社”行动,将“互联网+就业”引入深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激发就业活力, 形成新的就业增长点。 打通“村、乡、区、市”各级各层之间的信息壁垒,全面掌握就业需求与就业状况, 简化政策实施的程序, 提高就业政策的执行能力。同时,整合政府公共服务资源与社会服务资源, 共同搭建各类就业信息服务对接平台, 如招聘求职服务对接平台, 促进求职与招聘需求的快速对接;创新创业服务对接平台, 提供创业项目、 创业扶持政策、 创业孵化空间等要素资源的对接服务; 面向就业困难群体的提供培训服务,建立家政服务对接平台等。

(通讯员李霞 严宝兰 责任编辑肖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