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幸运”的获奖经历

09-06 16:13  



幸运”获奖

“你的作品入展青年展了!”86,已经夜深人静,朱卫华还在工作室埋头创作,忽然接到朋友杨勇的来电。

“知道你的作品迟早会入展。第一眼看到那件你准备的作品,就觉得有戏……”

好像已经听不到朋友在说什么,朱卫华打开手机,中国书法家协会官方发布的信息已经在微信朋友圈刷屏了。4年一届的全国第四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10505件投稿作品,入展295人,湖北省仅5人,而他位列其中。得知获奖后,很多与书法相关的朋友纷纷发来祝贺,而他却总是很低调地说“纯属幸运”,只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然而,有今天的成绩,绝非“幸运”二字就能完全概括,这背后也有朱卫华数不清的日夜努力与勤奋。

提起书法,朱卫华说最应该感谢的是他的恩师李相国。“以前上小学书法课时,只是单纯地喜欢写写画画,是李老师让我真正找到了学习书法的方向。”2015年,朱卫华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到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读书法高级研修班,结识了这位良师,当时李相国看到朱卫华的书法作品后,说出了“灵性”二字,推荐朱卫华以临习大篆《散氏盘》和王羲之行书经典《圣教序》为主,兼顾北朝碑版、墓志、敦煌书法等传统书法资源。

“这两本帖子对我受益很大,原来学写书法也有规律可循,而不是随心所欲。”朱卫华说。

从那以后,朱卫华每天坚持23小时的临帖,研究字的结构、书法的线条、篇章的布局,有时候经常为了一个字的写法反复琢磨直至深夜。“在我看来,书法中的每一个字都是有生命的,不同的位置摆放,都能呈现出不同的效果,我喜欢让它们以一种最美的姿态呈现出来。”朱卫华说道。

直到现在,李老师仍旧会经常在电话或微信中询问:“今天你的字写完了吗?”还经常告诫他,要对传统书法保持敬畏之心,可以创新,但切忌粗野。

这次参赛,朱卫华写的是名篇《史记》中的片段,写之前,他反复品读了文章,反复思考、仔细斟酌,最后一气呵成。“只有对那段历史深入了解,才能将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书法的字体、结构、线条表现出来。”朱卫华说。

“他是一个很有才气的人,喜欢研究这些东西,他善于‘取’与‘融’,把古人经典和今人的长处都拿过来,融合在自己的一笔一划之中,形成自己的风格。”杨勇说道。


(鄂州日报记者姜婷 责任编辑姜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