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百湖探访记——断塘湖篇

08-30 20:45  

断塘湖一个“断”字叫人痛

断塘湖在哪儿?如今有多少鄂州人知道她在何方?以前,这里可是一个有名气的地方,她就是当年的西洋畈所在地,老鄂城人说起她无人不知,提起她无人不晓。《武昌县志》记载,位于蒲团、临江乡交界处,周边有大庙、小庙、石竹、大胡、王埠、钮墩、得胜等10多个村庄,湖水流入薛家沟,通江达海。 

往事如烟昔日美丽成传说 

7月30日,记者来到蒲团乡大庙村。68岁的老支书姜志安回首往昔,抚摸当年,断塘湖的过去成为一幕又一幕亲切而又美好的忆念…… 

昔日的断塘湖,就在村民的家门口,水域面积5000亩,湖面辽阔宽广,湖水碧波荡漾,湖中随处可见成群的鱼虾,茂盛的莲藕,翻飞的白鹭。 

断塘湖养育了周边1万村民,莲藕、渔业是村民的主要收成,当时成立了断塘湖管委会,专门负责湖泊的各项管理。在1958年大饥荒年代,武汉有很多工人辞掉工作,到这里以挖藕为生,其经济收入颇高。当年曾有干部来到大庙村发出这样的感慨:“一天挖个区长,两天挖个县长,不当干部挖藕算了。”因湖中水草丰盛,鱼儿肥硕,当地农民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西洋畈,西洋畈,驮个罩,满畈转,转个鲤鱼九斤半,大的吃,细的灌,一灌灌个大肚子汉。”由此可见西洋畈当年在当地人心目中的地位显得何等重要。

 

那时在劳作之余,村民们在湖边,或散步,或垂钓,或聊天,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水天一色。然而这一切,随着上世纪七十年代湖区开始的围湖造田,断塘湖昔日的美景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对于年长的人来说,她已是一个美丽的回忆,而对于年轻人而言,她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湖面“腰”断几多无奈与酸楚

从大庙村东行,是一片片稻田,穿过纵横交错的田埂,两口如池塘般大小的小湖映入记者眼帘。再前行,是正在修建中的吴楚大道,道路两旁长满了一人多深的杂草。 

“原来这一片全部都是湖泊,1974年围湖造田,将湖泊改成田地,栽种稻谷和小麦。1982年,村里响应国家号召退田还湖,将任务分到当时的13个村民小组,但各小组只是将地势低洼的田地开挖成湖,形成了目前大大小小的10多个小湖或鱼塘,断塘湖的面积由原来的5000亩缩减为现在的800亩。1992年,村里将各小组的小湖或鱼塘收回,承包给村民养鱼和种植湘莲。”大庙村现任村支书胡麦佑介绍。 

2012年,兴建的吴楚大道将断塘湖从中截断,一分为二,断塘湖成了名副其实断了“腰”的湖。村民指着正在修建的吴楚大道告诉记者,原来这里有水,为了修路,湖水被抽干。记者看到,地面上排列着百余个打好的地桩。知情人说,因为是湖区,这些地桩用于加固地基,每个离地面有16米深。当地村民说,要是在湖上打桩架桥多好,既修了路,又留住了湖。 

鲁锐华是当地的养鱼户,有268亩水面,她说,原来湖水通过港渠通到薛家沟,自从做了吴楚大道后,湖里的水成了死水,进不来出不去,去年5月底雨季来临,她家鱼塘受淹,损失了几十万元。

期盼重生美景再现会有时 

面对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的断塘湖,在记者采访中,村民最期望的是,破堤还湖,重现昔日生态湖的美景。 

他们提出了两条理由:虽然湖面萎缩,但湖岸线保存完好,湖区没有村庄迁入,有的湖面水生态仍保护得较好,生长着较为稀有的水蜡烛,还有几只野鸭在荷叶中游弋;这里靠近华容南站不到1公里,随着城际铁路开通,交通便捷,良好的生态环境必然吸引游客来这里观光旅游,也会给当地百姓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 

去年,断塘湖被列入湖北省第一批湖泊保护名录,这让人们对断塘湖获得重生充满希冀。华容区水务局局长夏红旗说,现在,华容区对断塘湖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各级各部门的重视,区水务局也在加大湖泊保护宣传,增强沿湖周边干群的湖泊保护意识,还对其开展了勘测调查,摸清湖泊基本情况,建立档案,为湖泊管理和保护科学决策提供详细的基础资料。落实“湖长”责任制,严控湖泊水域保护线、环湖绿化控制线和环湖滨水建设控制线,制定湖泊巡查等相关制度,及时了解湖泊情况,维护湖泊健康生命。 

断塘湖湖长:华容区政协副主席李崇春

岸线长:蒲团乡副乡长段恒宇

面积:0.53平方公里

位置:华容区蒲团乡大庙村

转自2014年8月12日《鄂州日报》,鄂州市湖泊管理局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