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百湖探访记——南迹湖篇

08-30 20:33  

湖长:华容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统战部长胡晓炎

岸线长:段店镇党委委员刘虎

面积:五点五三平方公里

位置:华容区段店镇、华容镇 

南迹湖,位于华容区北部,北依长江,包含七碛湖与南塘湖两个湖面,以七碛港相连,如同一根藤上的两个金瓜。

南朝民歌《西洲曲》:“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这首情致缠绵的民歌描写的情景位于何处?诗歌提到两个地名“西洲”、“南塘”。而唐代温庭筠同题诗歌谓:“西洲风色好,遥见武昌楼。”据此可以推断“西洲”在古武昌(现鄂州)附近。那么“南塘”是否就是眼前的南塘湖呢?———虽然难下断语,但眼前的南塘湖与诗中的南塘具有同样的诗情与画意。 

南迹湖一带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这一首首古代诗歌情景如此逼真,仿佛为它“量身定制”。

不仅如此,南迹湖畔百姓的劳作和生活,让这份诗情更加鲜活生动、淳厚绵长。

夏天,辛勤劳动一天的男人们带着一群孩子,一头扎进湖水,洗澡、游泳、嬉戏,洗去一身的疲劳和闷热。末了,还挑两桶清甜的湖水回家。星月之下,湖乡的田野不时响起阵阵欢声笑语。

秋天,湖里野菱成熟了。三三两两的农家妇女相约采菱。次日凌晨,家家灯火通明,大人煮菱,小孩吃菱。天没亮,妇女们又一起上街卖菱。村里弥漫着菱角的清香。

冬天,孩子们放了学,携上工具,在小港小汊里捞鱼捞虾。偶尔,也偷偷到湖里弄上一两条大鱼。就是最普通的鲢鱼,味道也极鲜极甜。吃过了几天,还仿佛口留余香。

王成笛,曾担任过段店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他出生、成长于南迹湖边,也曾经历了一段这样的生活场景。然而,可惜的是,他也亲眼见证了这美好的一幕幕渐行渐远。

这部分缘于百姓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更大程度上缘于南迹湖自身的“变脸”。

王成笛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南迹湖开始对外承包。野菱、野芡渐渐减少,那种对水质非常敏感、状如海带的水草更是难觅踪影。

为提高鱼产量,承包户开始向湖水投入大量化肥和农家肥。由于投肥养殖和网箱养殖导致水体受到污染,湖水开始变色变味。鱼的产量提高了,但质量变差,销路并不好。家住湖边的村民王成占说,污染最严重时,人下到湖里去身体会发痒,人们都不敢到湖里洗衣服。

值得庆幸的是,当地政府很快发现,把南迹湖当成“大鱼池”,为了眼前蝇头小利,而污染这一湖清水,得不偿失。

近年来,华容区加强南迹湖生态保护,强调生态效益优先于经济效益,坚决禁止“靠湖生财”,确保该湖向“生态型”、“景观型”、“清洁型”方向发展。

在积极落实湖泊“湖长”责任制的同时,华容区严格控制污染源,保护湖泊水环境,对南迹湖等重点湖泊要求沿湖60平方公里内不允许引进工业及其他面源污染的项目。并进行围网养殖清理,取消原湖泊养殖承包权,转换管护机制,以湖泊修复、生态保护为主,实行人放天养,严格控制投肥。为确保该湖水质,华容区环保部门每个季度对南迹湖进行水质监测并公布结果。

由于保护得力,南迹湖水质得到恢复,并保持二类标准。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良的水质孕育了丰富的物种,确保了生物的多样性,成为华容区最具影响力的重要湿地,正逐步成为国家中小湖泊保护的样板。

中秋前夕,记者来到南迹湖之一的七碛湖。宽阔的湖面上,没有其他地方常见的围网。俯瞰水面,碧波荡漾,水草摇曳;极目远眺,残阳染水,野鸟闲游。处处湖汊蜿蜒,一路荷花相送。时有丘岸耸立,绿意森森沁彻湖水。稍远,层层梯田尽头,丛丛绿树之间,各式农家小楼时隐时现。南迹湖,蕴含着足够丰富优美的生态、地理景观。但它又没有大江大湖的风急浪高、空旷寂寥。它仿佛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少女,清新,优美,自然,纯净,亲切,温柔。如果长江是一条彩带,那么,南迹湖就是镶嵌在彩带边上一块温润的碧玉。

愿南迹湖永远留住这一片诗意。愿南迹湖畔的百姓拥有一份永远与美丽相伴的富足。 

转自201499日《鄂州日报》鄂州市湖泊管理局协办。